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中華民國總統(tǒng)等職。
[1]
- 逝世日期
- 1975年4月5日
- 職 業(yè)
- 國家元首
- 畢業(yè)院校
- 東京振武學校
- 信 仰
- 基督教
- 主要成就
- 二戰(zhàn)時期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
- 妻 子
- 宋美齡
- 子 女
- 蔣經(jīng)國、蔣緯國
目錄
- 1 人物生平
- ? 早年經(jīng)歷
- ? 權力中樞
- ? 軍閥混戰(zhàn)
- ? 抗日戰(zhàn)爭
- ? 解放戰(zhàn)爭
- ? 當選總統(tǒng)
- ? 退敗臺灣
- 2 主要著作
- 3 人物家庭
蔣介石人物生平
蔣介石早年經(jīng)歷
蔣介石父蔣肇聰繼承祖業(yè)經(jīng)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采玉撫養(yǎng)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jīng)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后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yè)于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
1906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并加入同盟會,1910年冬畢業(yè)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lián)隊為士官候補生。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余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后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zhàn)科主任,半年后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于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余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做《孫大總統(tǒng)蒙難記》一書,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蔣介石權力中樞
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zhèn)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zhàn)役,戰(zhàn)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后督辦,繼兼廣州衛(wèi)戍司令。
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后,他支持汪精衛(wèi)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
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6年7月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線指揮作戰(zhàn)。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并繼續(xù)向豫、皖、蘇、浙進軍。
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京,冀圖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tǒng)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制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后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并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xié)議。由于蔣介石在和汪精衛(wèi)、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爭中孤立無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持?;貒?,離棄妻妾,與宋美齡于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lián)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lián)系。
蔣介石軍閥混戰(zhàn)
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zhàn)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哲娍偹玖?,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tǒng)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zhàn)爭、蔣馮戰(zhàn)爭、蔣閻馮戰(zhàn)爭(見蔣閻馮大戰(zhàn))連綿不斷。蔣介石憑借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chǎn)階級的支持,一一戰(zhàn)勝了各派武力。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jù)地的工農紅軍連續(xù)發(fā)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chǎn)黨呼吁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并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yōu)椤?a target=_blank href="/item/%E9%80%BC%E8%92%8B%E6%8A%97%E6%97%A5">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并改善同蘇聯(lián)的關系。他試圖同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jīng)長征到達陜北的紅軍。
蔣介石抗日戰(zhàn)爭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zhàn),與共產(chǎn)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后,終于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御日本侵略軍。
他先后指揮了淞滬會戰(zhàn),太原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等重大戰(zhàn)役。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zhàn)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zhàn)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xiàn)一片新氣象。但由于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zhàn)路線和單純軍事防御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又幻想并等待國際“調?!敝浦谷毡厩致裕蚨荒艿钟加泻艽髢?yōu)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lián)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lián)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guī)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
1943年林森逝世后,繼任國民政府主席。
蔣介石解放戰(zhàn)爭

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合影(1945年)(4張)
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同年內戰(zhàn)爆發(fā)。
1947年3月,為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qū)的重點進攻,制造“五·二O”慘案;在屢遭失敗后,由戰(zhàn)略進攻轉為戰(zhàn)略防御;最后蔣介石被迫下令收縮防線,實行重點防御。
蔣介石當選總統(tǒng)

老年蔣介石(身著五星上將軍服)(3張)
經(jīng)過1948年秋冬遼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戰(zhàn)役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使蔣介石賴以發(fā)動內戰(zhàn)、維系統(tǒng)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
1949年1月,蔣發(fā)表元旦聲明建議和平談判,但提出了保存“憲法”、“法統(tǒng)”和軍隊的條件,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批駁。
1月21日蔣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縱黨政軍大權,破壞和平談判。
蔣介石退敗臺灣
1949年12月,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帶走大量黃金儲備。
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tǒng)”,此后一再連任四屆,并連續(xù)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系他在臺灣的統(tǒng)治。
1952年,進行“反共抗俄總動員”。簽訂“日臺和約”,放棄日本戰(zhàn)爭賠款。
1954年與美國簽訂所謂《中美共同防御條約》,圖借外力反攻大陸,宣稱以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同時堅持反對制造“兩個中國”,反對臺灣獨立。主張“中國事自可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在島內實行“公地放領”,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fā)展轉口貿易。
1955年,炮制孫立人兵變案 。
1957年,宣布臺灣海峽進入緊急作戰(zhàn)狀態(tài)。
1958年,引發(fā)“金門炮戰(zhàn)”。
1969年,實行“黨政革新”為蔣經(jīng)國接班鋪平道路。
1971年,聯(lián)合國宣布不承認蔣介石政權。
1975年4月5日病逝臺北士林官邸,柩厝市南慈湖畔,享年87歲。
1975年4月7日《人民日報》第四版:“新華社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訊臺北消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四月五日在臺灣病死?!?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7" data-ctrmap=":7,">
[7]
蔣介石主要著作
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于報刊和內部檔案。臺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離大陸前自撰或署名發(fā)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記》、《中國之命運》、《孫大總統(tǒng)廣州蒙難記》。在臺出版的言論集有《蔣總統(tǒng)言論匯編》、《先總統(tǒng)蔣公全集》、《先總統(tǒng)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
[8]
蔣介石人物家庭
蔣介石個人婚姻
蔣中正與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誠為妾,姚冶誠原是一個妓女,和蔣同居,但蔣家沒有承認,婚后也沒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養(yǎng)了蔣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兒子蔣緯國。姚后來隨蔣緯國到臺灣養(yǎng)老。
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jīng)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當時蔣介石34歲,陳潔如15歲。陳也未能為蔣生兒育女,但陳收養(yǎng)了一位華僑的女兒,取名瑤光,小名陪陪。
1927年,蔣中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系,隨后于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于上海結婚。
蔣介石家庭成員
家第四代子孫目前大多從商或學習藝術,在文化、藝術界發(fā)展,幾無人涉足政治,除了蔣孝嚴、章孝慈子女留在臺灣工作學習之外,其他的子孫大都散居海外。
蔣介石名號稱呼
類型 | 名字 | 說明 |
---|---|---|
譜名
| 周泰
| 族譜記載的名字。
|
幼名
| 瑞元
| |
學名
| 志清
| 16歲到寧波上學時所取。
|
名
| 中正
| 1917年至1918年之間所取。
|
字
| 介石
| |
拉丁轉寫
| Chiang Kai-shek
|
蔣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断蟆吩唬骸唤K日貞吉’,以中正也。”
在有關蔣氏領導八年抗戰(zhàn)的影視作品中,常按其當時職務稱“蔣委員長”,委員長遂成為蔣最著名的代名詞之一。
由于蔣長期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務,早年黃埔畢業(yè)的國、共軍官皆稱他做“蔣校長”、“校長”。由于對國軍建設和發(fā)展貢獻很大,所以也有“國民革命軍之父”或“中華民國國軍之父”的稱呼。
蔣介石人物評價
中國有“蓋棺論定”之說。人死之后,其歷史地位基本就確定了。但重要的歷史人物往往“蓋棺”而不能“定論”,蔣介石即為一例,在他過世之時,海峽兩岸對他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他過世30多年了,無論在政界還是學界圍繞他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在臺灣,對他的評價經(jīng)歷了從“神化”到“丑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jīng)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現(xiàn)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xù)的“熱點”。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蔣介石 .新華網(wǎng)[引用日期2018-11-16]
- 2. 國民黨人眼里的蔣介石 .共識網(wǎng)[引用日期2015-08-21]
- 3. 大陸蔣介石研究述評 .中國干部學習網(wǎng)[引用日期2015-09-06]
- 4. 史學界鬧出學術笑話:蔣介石變成“常凱申”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引用日期2016-09-26]
- 5. 蔣介石 .寧波[引用日期2015-09-06]
- 6. 1938年6月9日 蔣介石下令決花園口抵日軍 淹死百姓89萬人 .網(wǎng)易[引用日期2016-06-14]
- 7. 蔣介石去世40周年 陳紅民:蔣介石為何要擬10份遺囑 .網(wǎng)易[引用日期2016-01-15]
- 8. 蔣介石 .寧波檔案局[引用日期2015-09-02]
- 9. 蔣介石后代:蔣介石五個孫子的不同人生際遇 .鳳凰網(wǎng)[引用日期2015-09-06]
- 10. 黃仁宇:蔣介石給中國制造了原始型的統(tǒng)一政府 .鳳凰網(wǎng).2012-05-02[引用日期2015-08-21]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