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通長江公路大橋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同義詞 蘇通大橋一般指蘇通長江公路大橋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Su 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簡稱蘇通大橋,位于江蘇省東部的南通市和蘇州市之間,西距江陰大橋82公里,東距長江入海口108公里,是國家高速公路沈海高速的過江樞紐,也是江蘇省公路骨架重要的過江節點。 [1]  建成時是我國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綜合建設條件最復雜的特大型橋梁工程。 [2]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全長32.4公里,其中跨江部分長8146米。 [3]  工程于2003年6月27日開工,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車。蘇通大橋北岸連鹽通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公路、通啟高速公路,南岸連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
2018年2月26至28日,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進行了夜間全封閉式“體檢”。 [4] 
中文名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
外文名
Su-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南部
投用時間
2008年6月30日
長    度
1088米
主塔高
300.4米
主橋長
2088米
所屬地區
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和南通市
通航凈高
主通航孔62米
結構類型
雙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
設計單位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
施工單位
中國交建
監理單位
武漢大通公路橋梁工程咨詢監理局
總投資
約84億元
始建時間
2003年6月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歷史

編輯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背景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前期工作經歷了規劃、預可、工可、初設和施工圖設計等階段。從1991年進行規劃研究,至2003年6月開工,歷時12年。
1991年,江蘇省開始研究南通過江通道規劃。 [5]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勘測設計

1996年11月至1997年12月,江蘇省交通廳和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完成了《南通長江公路通道預可行性研究報告》。 [3] 
2000年11月,交通部完成蘇通大橋預可行性研究行業評審。 [6] 
2001年6月,國務院批準蘇通大橋項目建議書。 [5] 
2001年10月,江蘇省、交通部在南京召開蘇通大橋省部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 [5] 
2001年11月,通過招標,確定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和同濟大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承擔跨江大橋初步設計。同時設計單位委托丹麥COWI公司,蘇通橋指委托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日本長大株式會社分別進行了設計咨詢審查。 [6] 
2001年12月,江蘇省、交通部在南京召開蘇通大橋國際技術研討會。 [5] 
2002年3月,蘇通大橋項目公司籌備組成立。 [6] 
2002年4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通過蘇通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并上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審批。 [6] 
2002年4月,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蘇通大橋項目公司名稱為江蘇蘇通大橋有限責任公司。 [6] 
2002年6月,籌備組在南通召開蘇通大橋建設管理第一次工作會議。 [6] 
2002年8月,省政府任命江蘇蘇通大橋有限責任公司和蘇通大橋建設指揮部領導,江蘇省蘇通大橋建設指揮部同時成立。 [6] 
2002年8月,江蘇省蘇通大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首次會議、首屆董事會一次會議、首屆監事會一次會議在南京召開。 [6] 
2002年9月,江蘇省蘇通大橋有限責任公司在省工商局正式登記注冊。 [6] 
2002年10月,國家計委批復蘇通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5] 
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南通隆重舉行蘇通大橋奠基儀式。 [5-6] 
2002年11月,江蘇省蘇通大橋建設指揮部移師南通現場辦公。 [6] 
2002年12月,交通部在南通組織蘇通大橋初步設計審查會。 [6] 
2003年2月,國家環保總局以“國環評審[2003]67號”文批復了《蘇通大橋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6] 
2003年3月,交通部以“交公路發[2003]95號”文批復了蘇通大橋初步設計。 [6] 
2003年5月,江蘇省交通廳以“蘇交計[2003]65號”批準施工圖設計。 [6] 
2003年6月,蘇通大橋主橋基礎施工圖通過交通部審查。 [6]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開工建設

建設中的蘇通大橋
建設中的蘇通大橋(2張)
2003年6月,經交通部同意,同時江蘇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以“蘇計投資函(2003)123號”轉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意見,同意蘇通大橋控制工程先行開工建設。 [6] 
2003年6月,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主橋基礎正式開工。 [6] 
2003年11月,召開蘇通大橋建設技術顧問和技術專家組第一次會議。 [5] 
2004年1月,完成了平臺搭設,開始鉆孔樁施工。 [6] 
2004年3月,主墩基礎施工平臺搭設完畢。 [5] 
2004年6月,主墩沖刷防護工程完成。 [5] 
2004年7月,蘇通長江公路大橋B2、D1標段施工水域通航安全方案,通過了由南通海事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至此,蘇通大橋水上部分已全線施工。 [7] 
2004年7月,蘇通大橋主墩群樁基礎410根樁全部完成。 [5-6] 
2004年12月,蘇通大橋主墩鋼吊箱沉放到位并完成封底混凝土澆筑。 [5-6] 
2005年2月,蘇通大橋主墩承臺開始澆筑混凝土施工。 [6] 
2005年5月,蘇通大橋主塔墩承臺順利完成全部澆筑任務。 [6] 
2005年5月,主墩承臺澆筑完畢,轉入塔身施工。 [5] 
2005年7月,蘇通大橋1786根鉆孔灌注樁暨全橋最后一根樁灌注完成。 [6] 
2005年8月,蘇通大橋主橋基礎工程順利通過交工驗收。 [6] 
2005年10月17日,全國交通科技工作會議上宣布蘇通大橋“超千米跨徑斜拉橋建設關鍵技術”被交通部列為“十一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6] 
2005年12月,完成索塔下橫梁施工。 [5] 
2005年12月16日,主塔橫梁澆筑全部完成,主體工程量過半。 [6] 
2006年7月,開始上部結構架設,大節段鋼箱梁成功吊裝到位。 [6] 
2006年7月,吊裝國內最大鋼箱梁。 [5] 
2006年9月,南北主橋塔成功封頂。 [5] 
2006年10月,完成了300米高塔施工,創造了第二項世界紀錄。 [6] 
2007年1月,主橋的南、北邊跨順利合攏。 [5-6] 
2007年5月,跨徑列中國第二位的268米連續鋼構輔橋順利合攏,南、北引橋相繼貫通。 [5-6] 
2007年6月18日,世界第一大跨徑斜拉橋實現了中跨合攏。 [5-6] 
2007年10月,完成鋼橋面環氧瀝青鋪裝施工。 [5-6] 
2008年1月,完成動靜載試驗。 [5] 
2008年3月,蘇通大橋輔橋和引橋通過交工驗收。 [6] 
2008年3月,蘇通大橋主橋通過交工驗收。 [6]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

蘇通大橋迎來通車10年首次夜間全封閉式“體檢” 蘇通大橋迎來通車10年首次夜間全封閉式“體檢” [8]
2008年4月2日,上海長途客運總站開往南通地區和鹽城地區的近百個班線由原來從擺渡過江,改走蘇通大橋。 [9] 
2008年5月25日,北京奧運會圣火來到長江邊,在新建成的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上傳遞,標志著蘇通大橋實現通車。 [1]  至2008年6月8日24時,日通過車輛已達到2.6萬輛。
2008年6月30日,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6] 
2008年7月,六集電視紀錄片《蘇通大橋》央視開播。 [6] 
2018年2月26至28日,通車近10年的蘇通長江公路大橋迎來首次夜間全封閉式“體檢”,工作人員利用2月26至28日三天的0:00至5:00進行荷載試驗,期間大橋雙向交通管制。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工程參數

編輯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地形地貌

蘇通大橋
蘇通大橋(4張)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所在地區屬長江沖積平原的新長江三角洲,是大長江三角洲的近前緣地帶。兩岸陸域河網密布,地勢平坦,高程一般在2~5m(85國家高程系統)之間;局部地段有山丘分布。蘇通大橋擬建區段長江屬彎曲與分汊混合型河段。平面形態呈S形彎曲;水面寬窄相間,西段天生港附近寬約6km,往下展寬,在軍山附近寬約10km,到東方紅農場拐角處寬達14km,再往下突然縮窄,至東段徐六涇附近寬約6km。
江中沙洲發育,槽深灘寬,江心沙洲主要有如皋沙、通州沙和狼山沙、新通海沙、白茆沙等,屬心灘地貌;通州沙東水道與新通海沙南水道中有水深達近50m的深槽區,構成長江主汊,屬深槽侵蝕及堆積地貌,其它水道則為支汊,屬河道沖蝕及沖積地貌。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橋軸斷面主槽呈“V”字形,略偏南岸,-10m等深線以下水域寬約1800m,-20m等深線以下水域寬約1100m,最深點高超約-31.3m,南北主塔位置的床底高程分別為-14.5m和-22.7m;夾槽在主槽南側,主槽與夾槽中心距約1700m;夾槽呈盆形,寬約400m,底面高程約-10m,南北主墩位置的床底高程分別為-9.3m和-10.1m。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設計參數

蘇通大橋位置示意圖 蘇通大橋位置示意圖 [2]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計算行車速度南、北兩岸接線為120公里/小時,跨江大橋為100公里/小時,全線橋涵設計荷載采用汽車一超20級,掛車一120。主橋通航凈空高62米,寬891米,可滿足5萬噸級集裝箱貨輪和4.8萬噸船隊通航需要。全線共需鋼材約25萬噸,混凝土140萬方,填方320萬方,占用土地一萬多畝,拆遷建筑物26萬平米。工程總投資約64.5億元,計劃建設工期為六年。 [2]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里程

蘇通大橋
蘇通大橋(4張)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工程起于通啟高速公路的小海互通立交,終于蘇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路線全長32.4公里,主要由北岸接線工程、跨江大橋工程和南岸接線工程三部分組成。 [2] 
1、跨江大橋工程:總長8146米,其中主橋采用 100+100+300+1088+300+100+100=2088米的雙塔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斜拉橋主孔跨度1088米,列世界第一;主塔高度300.4米,列世界第一;最長斜拉索的長度577米,列世界第一;群樁基礎平面尺寸113.75米*48.1米,列世界第一。專用航道橋采用140+268+140=548米的T型剛構梁橋,為同類橋梁工程國內第二;南北引橋采用30、50、75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 [2] 
2、北岸接線工程:路線總長15.1公里,設互通立交兩處,主線收費站、服務區各一處; [2] 
3、南岸接線工程:路線總長9.1公里,設互通立交、主線收費站各一處。 [2]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規模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工程規模浩大:其主跨跨徑達到1088米,是世界位居第二大跨徑的斜拉橋(截止2013年,最大斜拉橋主跨是俄羅斯的跨東博斯魯斯海峽的俄羅斯島大橋,其主跨1104米);其主塔高度達到300.4米,為世界第二高的橋塔(第一高橋塔為俄羅斯的跨東博斯魯斯海峽的俄羅斯島大橋,其橋塔高超過320米);主橋兩個主墩基礎分別采用131根直徑2.5米至2.85米,長約120米的灌注樁,是世界最大規模的群樁基礎;主橋最長的斜拉索長達577米,也是世界最長的斜拉索。主要工程量有:橋涵混凝土149.3萬立方米,鋼箱梁4.9萬噸,鋼材23萬噸,斜拉索6278噸,填挖方317.6萬立方米,征用土地1.1萬畝。
蘇通大橋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氣象條件

編輯
蘇通大橋
蘇通大橋(3張)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橋位區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天氣復雜多變,不良天氣頻繁,對工程影響較大的不良天氣有暴雨、連陰雨、雷暴、臺風、大風、大雪、霧等。對于臺風,橋位地區從5月下旬至11月下旬都有可能遭受臺風襲擊,年均出現臺風2.3~2.7次。7月上旬到9月為臺風多發期,8月份是臺風影響最多的月份,約占40%。
一年中,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所在區域江面風力達6級以上的有179天,年平均降雨天數超過120天,霧天31天,還面臨著臺風、季風、龍卷風的威脅。 [10] 
  • 水文條件
江面寬6公里,主橋墩位處水深為30多米,浪高1~3米。每天兩潮,潮差2~4米。橋位處水流速度常年在2.0米/秒以上, 最大流速為4.47米/秒。 [10] 
  • 基巖埋藏
基巖埋藏深達300米,覆蓋 層厚,土性軟弱。河床易受水流沖刷。 [10] 
  • 航運密度
橋區通航密度高,船舶噸位大平均日通過船只2300多艘,高峰時,日通過船只接近5000艘,航運與施工的安全矛盾突出。 [10]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運營管理

編輯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出行交通

1、滬寧高速公路-蘇州-蘇嘉杭高速公路-蘇通大橋;
2、延安路高架-A20-A12滬嘉瀏高速-嘉定沿江高速太倉-常熟-轉蘇通大橋;
3、延安高架--A9--A5--沿江高速--太倉-常熟-轉蘇通大橋;
4、上海出發到董浜下到蘇嘉杭高速路大橋入口上;
5、上海出發到沙溪下到通江路大橋入口上;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收費標準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的收費標準已經江蘇省政府核準,于通車之日起實施。蘇通大橋納入江蘇省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進行聯網收費,其中,7座以下的小車通過跨江大橋收費30元,貨車實行計重收費。 [11] 
全長32.4公里的蘇通大橋,分為南北岸接線高速公路和跨江大橋3部分,其中,南北岸接線的車輛通行費按行駛里程、車型來計算,跨江大橋部分的通行費按車次、車型計算。蘇通大橋全線共設有5個收費站,分別為蘇通大橋南和蘇通大橋北2個主線收費站,常熟開發區、南通開發區和竹行等3個匝道收費站。大橋核定收費年限25年。 [11] 
為方便長江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在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的收費標準中特別明確了幾項優惠措施:對行駛在大橋5個收費站之間的過江車輛,統一計算南北岸接線部分的最低收費,按5元、10元、15元這3檔標準收??;對20座以上的客車通過跨江大橋部分的通行費,按每車次60元的優惠標準收?。粚Τ鲎廛囃ㄟ^跨江大橋部分的通行費,按每車次25元的優惠標準收取。今后如開通蘇州至南通的城際班車,還將另行制定優惠政策。 [11]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重要意義

編輯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管理成果

1、創新安全生產管理方法和運行機制
蘇通大橋
蘇通大橋(2張)
確立“一切從零開始”的安全理念,建立指揮部統籌協調、施工單位具體負責、專家跟蹤指導、監理現場監督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風險分析和技術安全評估制度,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建設和安全培訓。建立安全生產臺賬制度,推行危險源點“監控法”,創建CSO施工現場安全評價方法。構建VTS船舶交通管理、氣象環境監測及預警、水情監測預報和現場監控信息保障系統。構建海事、航道部門水域保障、施工單位外圍警戒、平臺警示和大型拖輪值守的立體式防船撞安全體系和應急系統,保證了施工安全。 [12] 
2、創新質量管理方法和保證體系
堅持“如履薄冰”的審慎態度,全過程推進“足尺試件制”和“首件認可制”,首次在重大工程建設中組織制定橋梁施工工法。系統建立質量計劃和ITP 計劃,實現網絡化、單元化、精細化管理。創立CQO現場施工質量評價系統,規范、量化質量工作,持續提高工程優良率和耐久性。落實節約、循環、環保理念,全過程推行國家環境友好型工程建設。首次研究制定全套千米級斜拉橋專項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12] 
3、首次在重大工程全面推行工程文化建設
針對重大工程建設具有群體智慧、勞動密集、條件艱苦的特點,以及交通服務性行業的時代特征,構建“崇尚勞動、為民造福、尊重科學、勇于跨越”的蘇通文化核心價值觀。開展勞動競賽、主題教育、施工漫畫、人文關懷等多渠道系列活動,推行獨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質量文化、創新文化和廉政文化,提高建設者的工程文化素質,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協調性,化解團隊利益沖突,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12] 
4、踐行“干干凈凈做工程”的承諾
實施現場黨建工作統管機制、跟蹤審計監督機制,完善派駐現場紀檢監督機制、工程建設資金監管機制,推行領導決策公開透明機制、部門權力運行制衡機制,形成一套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的制度體系,規范工程建設管理行為。重制度執行,重素質教育。推行廉政文化建設,培育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的團隊,實現了“建設世界第一大橋,打造勤廉文明豐碑”的目標。 [12]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交通意義

南通位于長三角北翼,地處我國長江黃金水道和東部沿海黃金海岸“T”字型交匯點。大橋開通前,南通處于“T”字的末梢位置,蘇北的客流、人流很少經過南通。大橋開通后,南通從末梢一下子變成神經中樞,由此帶來了客流、資金流和物流大幅度的增加。大橋的開通改變了南通的區域定位,對區域優勢起到巨大的引擎驅動作用。 [13]  蘇通大橋的開通突破了長江東部南北區域融合的交通瓶頸,推動了長三角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進程。蘇通大橋的開通使蘇中、蘇北路網與蘇南路網連接,使江蘇沿海及蘇北地區與上海實現無縫對接。 [13] 
2009年以來,蘇通大橋日均車流量超過4萬輛。蘇通大橋的建成顯著促進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一體化和沿海發展戰略的實施,擴大了上海國際大都市的腹地范圍,大大減少了長江三角洲地區重點城市之間的出行時間和燃油消耗。促進了南通等地的經濟發展以及大橋兩岸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南通市為例,其到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出行時間由2.18小時縮短到1.38小時,出行時間減少36.7%。這對消除長江兩岸經濟發展差異,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支撐了項目服務區域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經濟意義

2009年5月26日,在蘇通大橋北側的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由蘇州、南通兩市跨江聯動、合作開發的蘇通科技產業園項目正式啟動。產業園的定位是“江海生態城、國際創業園”。在蘇通大橋南橋頭堡的常熟經濟開發區,2008-2009年一年內新增了20多家物流倉儲企業。 [14] 
在蘇通大橋建成之前,從南通到上海的渡輪式經濟距離是蘇州、無錫和常州到上海距離的2到4倍。大橋開通以后,從蘇南涌入南通的投資企業在大幅度增長。據南通市統計局主要經濟指標顯示:2011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98.56億元,同比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額1443.27億元,同比增長23.1%;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7.54億美元,同比增長34.6%。 [13]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技術意義

蘇通大橋的建設使用了大量新技術。蘇通大橋在使用了靜力限位與動力阻尼組合的新型橋梁結構體系及關鍵裝置與設計方法,使得千米級斜拉橋在世界上首次得以實現;開發了內置式鋼錨箱組合索塔錨固結構和大型群樁基礎結構及設計方法,已在蘇通大橋等多座國際重大橋梁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在使用了大型深水群樁基礎施工控制技術;并且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千米級斜拉橋的施工控制目標、總體方法、過程與內容以及控制精度標準,基于幾何控制法原理在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建立了多構件三維無應力幾何形態和設計制造安裝全過程控制方法,應用該方法蘇通大橋實現的控制精度高于國際同類標準,攻克了千米級斜拉橋施工控制技術難題。以上這些技術的革新和應用有力地支撐了蘇通大橋的建設,實現了千米級斜拉橋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世界斜拉橋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蘇通大橋的建設成功克服了長江天險帶來的氣象條件差、水文條件復雜、基巖埋藏深、通航密度高等四項建設條件挑戰,創造了1088m斜拉橋最大跨徑、300.4m最高索塔、577m最長斜拉索和131根長117m、直徑2.8m/2.5m最大群樁基礎等四項世界第一,使人類建設斜拉橋的跨越能力首次突破了1000m大關。之前世界斜拉橋最大跨徑紀錄為主跨890m的日本多多羅大橋,蘇通大橋的建成將世界斜拉橋的最大跨徑記錄提升了22%,大大提高了斜拉橋的競爭力,揭開了世界斜拉橋發展歷史的新篇章。
蘇通大橋在項目全過程管理的咨詢服務、招標采購方面堅持貫徹FIDIC理念,采用合同管理模式、質量管理模式,高效率地協調了數十家咨詢、科研、承包商等機構的活動,保證了工程質量、進度和投資控制管理目標,注重實力建設,培養了大批工程咨詢及管理人才。
作為全球首座超千米跨徑斜拉橋,蘇通大橋在線形優美、技術領先和管理科學的同時,在環保、耐久和經濟社會效益方面也保持了平衡,對現代橋梁建設理念進行了很好的詮釋。
蘇通大橋采用主跨1088m的斜拉橋方案,相比過去在此種跨度領域必須采用的懸索橋方案,直接節約了工程投資約2億美元,并且避免了巨大水中錨碇對長江河勢以及水域生態系統的破壞和不利影響,更切實的保證了長江航運安全以及長江口水體的安全環保。
蘇通大橋建立了完善的實時在線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監測對象分為兩類:荷載監測和結構響應監測,荷載監測主要有環境參數(風、大氣溫濕度與橋梁內部溫度)監測,結構響應監測主要有整體位移、支座位移、加速度、應力應變監測。全橋共設565個測點,597個傳感器。運營4年多來的監測顯示,大橋結構位移、應力水平均在設計和預計范圍內,大橋處于彈性工作狀態,各方面狀態良好,結構性能良好,完全符合要求。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技術維護

編輯
2018年2月26至28日,蘇通大橋于迎來通車近10年首次夜間全封閉式“體檢”。工作人員利用2月26至28日三天的0:00至5:00進行荷載試驗,期間大橋雙向交通管制。 [4]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相關文化

編輯
蘇通大橋展覽館 蘇通大橋展覽館
2008年7月,蘇通大橋展覽館被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面向社會免費開放。蘇通大橋展覽館共三層,全景式地反映了蘇通大橋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科學研究、自主研發、關鍵技術與創新的內容。并且運用高科技的聲、光、電技術,可以讓參觀者以游戲的方式,親身體驗一下建橋的“艱辛”與樂趣。 [15]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參與單位

編輯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同濟大學組成的聯合體承擔初步設計。北主橋下部結構中交二航局施工,南主橋下部結構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施工,北引橋全部由中交二航局施工,南引橋全部由中交二公局施工,南輔橋由中鐵大橋局施工。蘇通大橋斜拉橋上部結構全部由中交二航局施工。 [16]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所獲榮譽

編輯
喬治.理查德森獎:2008年6月2日,國際橋梁會議(IBC)向蘇通大橋頒發喬治.理查德森獎。 [6]  [17] 
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09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由評審委員會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完成,并經中國公路學會理事長辦公會議審定核準。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蘇省蘇通大橋建設指揮部、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東南大學等11家單位聯合完成的“蘇通大橋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及設計施工關鍵技術”榮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18] 
2010年度土木工程杰出成就獎:2010年3月26日,在美國土木工程協會(ASCE)舉行的2010年度頒獎大會上,蘇通大橋工程獲得2010年度土木工程杰出成就獎,這也是中國工程項目首次獲此殊榮。 [19-20] 
2010~201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2011年11月7日,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工程獲2010~201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2012“全國建設項目檔案管理示范工程”:2012年11月,國家檔案局發文公布了第一批“全國建設項目檔案管理示范工程”評選結果,其中,交通運輸部推薦的“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項目被評為“全國建設項目檔案管理示范工程”。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相關事件

編輯
2018年8月17日9時15分,蘇通大橋因受18號臺風溫比亞影響,橋面風力達到十級,實施特級管制,在南通開發區收費站分流由北往南車輛,在常熟開發區收費站分流由南往北車輛。
江蘇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向央視記者透露,由于臺風影響,導致大橋五根斜拉索的阻尼器連接螺栓滑絲脫落,該阻尼器主要對斜拉索起到減震作用,不影響斜拉索性能,對大橋結構不產生影響,不影響橋面安全通行。 [21]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