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yóu]  

石油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yè)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qū)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huán)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于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后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yè)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1]  。
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在很早以前已開采利用石油?!笆汀边@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石油煉制(職業(yè)暴露)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 [2] 
  • TA說
這個北歐富裕小國的聚寶盆——北海油田正在走向枯竭,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并發(fā)現(xiàn)新油田,有著50年歷史的挪威石油工業(yè)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臺。...詳情
相關新聞
內容來自
中文名
石油
外文名
petroleum, oil
主要成分
烷烴、環(huán)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接上文
油質的主要成分
顏    色
有甚紅 金黃 墨綠 黑褐紅 至透明
單    位
1桶=42加侖
單    位
1加侖=3.78543升
成    分
油質、膠質、瀝青質、碳質

石油性質

編輯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1.0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攝氏度),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種有機溶劑,不溶于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qū)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yè)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2012年開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yè)的原料。實際上,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原料 [3]  。
世界海洋面積3.6億平方 千米,約為陸地的2.4倍。大陸架和大陸坡約5500萬平方千米,相當于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總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1/4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蘊藏重心,將逐步由陸地轉向海洋。

石油單位

編輯
石油煉制過程 石油煉制過程
1噸約等于7桶,如果油質較輕(?。﹦t1噸約等于7.2 桶或7.3桶。美歐等國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侖做單位,我國的加油站則用升計價。 [4] 
1桶=42加侖
1加侖=3.78543升
美制1加侖=3.785升
英制1加侖= 4.546升
所以,1桶=158.99升

石油顏色

編輯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lián)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巖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shù),幾乎遍布于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5] 

石油成分

編輯

石油物質成份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6]  。

石油元素組成

石油主要是碳氫化合物。
石油的分子結構 石油的分子結構
它由不同的碳化合物混合組成,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83% ~ 87%)、(11% ~ 14%),其余為硫(0.06% ~ 0.8%)、(0.02% ~ 1.7%)、(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銻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95% ~ 99%,各種烴類按其結構分為:烷烴、環(huán)烷烴、芳香烴。 一般天然石油不含烯烴而二次加工產物中常含有數(shù)量不等的烯烴和炔烴。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 [7] 

石油煉制特點

編輯
(1) 煉油生產是裝置流程生產,石油沿著工藝順序流經各裝置,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條件下,分解為不同餾分,完成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一套裝置可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的產品,而同一產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裝置來生產,產品品種多。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在管理上需采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方法,恰當安排不同裝置的生產。
(2) 煉油裝置一般是聯(lián)動裝置,加工對象為液體或氣體,需要在密閉的管道中輸送,生產過程連續(xù)性強,工序間連接緊密。在管理上需按照要求保持平穩(wěn)連續(xù)作業(yè),均衡生產。
(3) 煉油生產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腐蝕等特點,安全上要求特別嚴格。在管理上,要防止油氣泄漏,保持良好通風,嚴格控制火源,保證安全生產。
石油煉制 石油煉制
(4) 煉油生產過程基本上密閉的,直觀性差,且不同原料的加工要求和工藝條件也不同。在管理上需要正確確定產品加工方案,優(yōu)選工藝條件和工藝過程。
(5) 煉油生產過程通過高溫加熱使石油分離,經冷卻后調合為不同油品或進一步加工為其它產品。在管理上必須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guī)定比例配料生產,同時還要組織好企業(yè)的熱平衡,以不斷降低能耗。
(6) 煉油產品深加工的可能性大,效益高,且原料代用范圍廣。在管理上,應采取現(xiàn)代管理方法,加強綜合規(guī)劃與科學管理,不斷提高煉油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
(7) 不同的煉油廠,它們生產的產品品種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生產過程特點是相同或相近的,它們的經濟關系流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采用統(tǒng)一的方法和模式來分析煉油廠的生產經營總體狀況,制定企業(yè)的綜合發(fā)展規(guī)劃,指導企業(yè)生產 [8]  。

石油分布

編輯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
世界分區(qū)域石油探明儲量圖 世界分區(qū)域石油探明儲量圖
,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于東半球,西半球占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qū)和北非油田均處于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qū)。約80%可以開采的石油儲藏位于中東,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伊拉克、卡塔爾科威特 [9] 

石油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qū),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qū)”。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于西非幾內亞灣地區(qū)和北非地區(qū)。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尼日利亞是非洲地區(qū)第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10] 
石油
石油(5張)

石油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qū)。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tǒng)原油戰(zhàn)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10] 

石油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qū)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qū)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厄瓜多爾是該地區(qū)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于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爾位于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qū)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10] 

石油亞太地區(qū)

亞太地區(qū)原油探明儲量約為70億噸,也是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qū)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該地區(qū)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45億噸、12億噸、9億噸和6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qū)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qū)。 [10] 

石油中東

世界石油儲量比例圖 世界石油儲量比例圖
中東海灣地區(qū)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jù)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qū)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lián)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噸升至143.1億噸,躍居全球第三。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10] 

石油歐亞大陸

歐洲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斯坦也是該地區(qū)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10] 

石油生成原因

編輯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石油 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xiàn)今已發(fā)現(xiàn)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后,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淀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于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yōu)?a target=_blank href="/item/%E6%B2%89%E7%A7%AF%E5%B2%A9">沉積巖,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huán)境。大多數(shù)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后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尸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巖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巖,后來退化成液態(tài)氣態(tài)碳氫化合物。由于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巖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巖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巖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鉆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1] 
實際上,這個假說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巖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巖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巖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shù)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xiàn)象很少發(fā)生。 [1] 

石油歷史

編輯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采集天然瀝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裝飾、制藥,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shù)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八辰Y起杰里科和巴比倫的高墻,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5世紀,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xiàn)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戰(zhàn)爭也在中東。 《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頓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塞琉斯準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zhàn)。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拔覀冇性S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么迅速離開,要么被火吞噬?!?/div>
公元7世紀,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后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只。阿塞拜疆巴庫地區(qū)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里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采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于醫(yī)治駱駝的皮膚病。1837年,這里有52個人工挖的采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于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并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藥”。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采油。最早從原油中提煉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19世紀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藥劑師在一位鐵匠幫助下,做出了煤油燈。1854年,燈用煤油已經成為維也納市場上的商品。1859年,歐洲開采了36000桶原油,主要產自加利西亞羅馬尼亞。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怎么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fā)現(xiàn)了一種褐色液體,當?shù)厝私兴?a target=_blank href="/item/%E7%9F%B3%E6%BC%86">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并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鄙蚶òl(fā)現(xiàn)了石油,并且預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
中國古代油井 中國古代油井
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陜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八嫌蟹?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后,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于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后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并且預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tǒng)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闭f明約800年前,陜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采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石油未來政策

編輯
建立資源節(jié)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問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全面發(fā)展,發(fā)展離不開經濟發(fā)展做后盾。石油工業(yè)是經濟發(fā)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發(fā)展石油工業(yè)必須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走資源節(jié)約型之路。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型企業(yè)的中國石油集團,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資源節(jié)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的偉大工程,落實到自己工作的實處,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樣的發(fā)展觀來發(fā)展我們的石油工業(yè)。中國石油集團要承擔起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歷史責任,就必須走科學發(fā)展之路。
塔里木油田的石油開采
塔里木油田的石油開采(2張)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fā)”、“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鉆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鉆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鉆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yè)發(fā)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坝吞镩_發(fā)”指的是用鉆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guī)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fā)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fā)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采用當?shù)厥a的竹子為原料,去節(jié)打通,外用麻布纏繞涂以桐油,連接成“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qū),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wǎng)絡,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fā),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11] 

石油石油鉆探

編輯
為了將鉆頭鉆下來的碎屑以及潤滑和冷卻液運輸出鉆孔,鉆柱和鉆頭是中空的。在鉆井時使用的鉆柱(專業(yè)術語也稱做鉆具)越來越長,鉆柱可以使用螺旋連接在一起。鉆柱的端頭是鉆頭。大多數(shù)今天使用的鉆頭由三個相互之間成直角的、帶齒的鉆盤組成。在鉆堅硬巖石時鉆頭上也可以配有金剛石。不過有些鉆頭也有其它的形狀。一般鉆頭和鉆柱由地上的驅動機構來旋轉,鉆頭的直徑比鉆柱要大,這樣鉆柱周圍形成一個空洞,在鉆頭的后面使用鋼管(專業(yè)術語也稱做套管)來防止鉆孔的壁塌落。 [11] 
鉆井液由中空的鉆柱被高壓送到鉆頭。鉆井泥漿則被這個高壓通過鉆孔送回地面。鉆井液必須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有些鉆頭使用鉆井液來驅動鉆頭,其優(yōu)點是只有鉆頭,而不必整個鉆柱被旋轉。為了操作非常長的鉆柱在鉆孔的上方一般建立一個鉆井架。在必要的情況下,今天工程師也可以使用定向鉆井的技術繞彎鉆井。這樣可以繞過被居住的、地質上復雜的、受保護的或者被軍事使用的地面來從側面開采一個油田。地殼深處的石油受到上面底層以及可能伴隨出現(xiàn)的天然氣的壓擠,它又比周圍的水和巖石輕,因
海域勘探石油 海域勘探石油
此在鉆頭觸及含油層時它往往會被壓力擠壓噴射出來。為了防止這個噴射現(xiàn)代的鉆機在鉆柱的上端都有一個特殊的裝置來防止噴井。一般來說剛剛開采的油田的油壓足夠高可以自己噴射到地面。隨著石油被開采,其油壓不斷降低,后來就需要使用一個從地面通過鉆柱驅動的泵來抽油。通過向油井內壓水或天然氣可以提高可以開采的油量。通過壓入酸來溶解部分巖石(比如碳酸鹽)可以提高含油層巖石的滲透性。隨著開采時間的延長抽上來的液體中水的成分越來越大,后來水的成分大于油的成分,今天有些礦井中水的成分占90%以上。通過上述手段、按照當?shù)氐那闆r不同今天一個油田中20%至50%的含油可以被開采。剩下的油今天無法從含油的巖石中分解出來。通過以下手段可以再提高能夠被開采的石油的量。 [11] 

石油手段

1.通過壓入沸水或高溫水蒸汽,甚至通過燃燒部分地下的石油;
2.壓入氮氣;
勘探石油 勘探石油
3.壓入二氧化碳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4.壓入輕汽油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
5.壓入能夠將油從巖石中分解出來的有機物的水溶液;
6.壓入改善油與水之間的表面張力的物質(清潔劑)的水溶液來使油從巖石中分解出來;
7.這些手段可以結合使用。雖然如此依然有相當大量的油無法被開采。
水下的油田的開采最困難。要開采水下的油田要使用浮動的石油平臺。在這里定向鉆井的技術使用得最多,使用這個技術可以擴大平臺的開采面積。 [11] 

石油特點

與一般的固體礦藏相比,有三個顯著特點:①開采的對象在整個開采的過程中不斷地流動,油藏情況不斷地變化,一切措施必須針對這種情況來進行,因此,油氣田開采的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不斷改進的過程;②開采者在一般情況下不與礦體直接接觸。油氣的開采,對油氣藏中情況的了解以及對油氣藏施加影響進行各種措施,都要通過專門的測井來進行;③油氣藏的某些特點必須在生產過程中,甚至必須在井數(shù)較多后才能認識到,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勘探和開采階段常常互相交織在一起(見油氣田開發(fā)規(guī)劃和設計)。 [11] 
要開發(fā)好油氣藏,必須對它進行全面了解,要鉆一定數(shù)量的探邊井,配合地球物理勘探資料來確定油氣藏的各種邊界(油水邊界、油氣邊界、分割斷層、尖滅線等);要鉆一定數(shù)量的評價井來了解油氣層的性質(一般都要取巖心),包括油氣層厚度變化,儲層物理性質,油藏流體及其性質,油藏的溫度、壓力的分布等特點,進行綜合研究,以得出對于油氣藏的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油氣藏研究中不能只研究油氣藏本身,而要同時研究與之相鄰的含水層及二者的連通關系(見油藏物理)。 [11] 
在開采過程中還需要通過生產井、注入井和觀察井對油氣藏進行開采、觀察和控制。油、氣的流動有三個互相聯(lián)接的過程:①油、氣從油層中流入井底;②從井底上升到井口;③從井口流入集油站,經過分離脫水處理后,流入輸油氣總站,轉輸出礦區(qū)(見油藏工程)。 [11] 

石油技術

測井工程在井筒中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鉆過的巖層油氣藏中的原始狀況和發(fā)生變化的信息,特別是油、氣、水在油藏中分布情況及其變化的信息,通過電纜傳到地面,據(jù)以綜合判斷,確定應采取的技術措施(見工程測井生產測井,飽和度測井)。
鉆井工程在油氣田開發(fā)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設一個油氣田中,鉆井工程往往要占總投資的50%以上。一個油氣田的開發(fā),往往要打幾百口甚至幾千口或更多的井。對用于開采、觀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產井、注入井、觀察井以及專為檢查水洗油效果的檢查井等)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應保證鉆出的井對油氣層的污染最少,固井質量高,能經受開采幾十年中的各種井下作業(yè)的影響。改進鉆井技術和管理,提高鉆井速度,是降低鉆井成本的關鍵(見鉆井方法鉆井工藝,完井)。
采油工程是把油、氣在油井中從井底舉升到井口的整個過程的工藝技術。油氣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層的能量自噴,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氣舉等人工增補的能量舉出。各種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經常出現(xiàn)的結蠟、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證油井正常生產。水力壓裂或酸化等增產措施,能提高因油層滲透率太低,或因鉆井技術措施不當污染、損害油氣層而降低的產能。對注入井來說,則是提高注入能力(見采油方法,采氣工藝,分層開采技術油氣井增產工藝)。
油氣集輸工程是在油田上建設完整的油氣收集、分離、處理、計量和儲存、輸送的工藝技術。使井中采出的油、氣、水等混合流體,在礦場進行分離和初步處理,獲得盡可能多的油、氣產品。水可回注或加以利用,以防止污染環(huán)境。減少無效損耗(見油田油氣集輸)。

石油產油方法

隨著油價的飛漲,其它生產油的技術越來越重要。這些技術中最重要的是從焦油砂和油母頁巖提取石油。雖然地球上已知的有不少這些礦物,但是要廉價地和盡量不破壞環(huán)境地從這些礦物提取石油依然是一個艱巨的挑戰(zhàn)。另一個技術是將天然氣或者煤轉化為油(這里指的是石油中含有的不同的碳氫化合物)。
這些技術中研究得最透徹的是費·托工藝。這個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德國為了補償?shù)聡M口石油被切斷而研究出來的。當時德國使用國產的煤來制造代替石油。二戰(zhàn)中德國半數(shù)的用油是使用這個工藝產生的。但是這個工藝的成本比較高。在油價低的情況下它無法與石油競爭,只有在油價高的情況下它才有競爭力。
通過多重工藝過程這個技術可以將高煙煤轉換為合成油,在理想狀況下從一噸煤中可以提煉200升原油和眾多副產品。目前有兩個公司出售它們的費-托工藝技術。馬來西亞民都魯?shù)?a target=_blank href="/item/%E5%A3%B3%E7%89%8C%E5%85%AC%E5%8F%B8">殼牌公司使用天然氣作為原料生產低硫柴油燃料。南非的沙索公司使用煤作為原料來生產不同的合成油產品。今天南非的大多數(shù)柴油是使用這個技術生產的。當時南非發(fā)展了這個技術來克服它因為種族隔離受到制裁所導致的能源緊缺。
另一個將煤轉化為原油的技術是1930年代在美國發(fā)明的卡里克工藝。最新的類似的技術是熱解聚,理論上使用這個工藝可以將任何有機廢物轉化為原油。 [12] 

石油現(xiàn)代石油

現(xiàn)代石油歷史始于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qū)
南海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 南海蘊藏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
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fā)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ukasiewicz)發(fā)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xiàn)代的油礦。這些發(fā)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后來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19世紀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fā)明情況驟變,至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尤其在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發(fā)現(xiàn)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fā)現(xiàn)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yè)化開發(fā)。
直到1950年代中為止,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長迅速。1973年能源危機和1979年能源危機爆發(fā)后媒介開始注重對石油提供程度進行報道。這也使人們意識到石油是一種有限的原料,最后會耗盡。不過至今為止所有預言石油即將用盡的試圖都沒有實現(xiàn),所以也有人對這個討論表示不以為然。石油的未來至今還無定論。2004年一份《今日美國》的新聞報道說地下的石油還夠用40年。有些人認為,由于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預言的耗盡今
越南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和岸上的油庫 越南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和岸上的油庫
天雖然沒有發(fā)生,但是這不過是被遲緩而已。也有人認為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總是能夠找到足夠的便宜的碳氫化合物的來源的。地球上還有大量焦油砂、瀝青和油母頁巖等石油儲藏,它們足以提供未來的石油來源。已經發(fā)現(xiàn)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國的油母頁巖就含有相當于所有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運輸能量是依靠石油獲得的。石油運輸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運輸驅動能源。此外它是許多工業(yè)化學產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許多軍事沖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海灣戰(zhàn)爭)中,占據(jù)石油資源是一個重要因素。
隨著國際原油的持續(xù)低迷,多家監(jiān)測機構表示,截至外盤5月25日,作為我國成品油調價重要標桿的三地原油變化率跌破-4%已成定局,6月國內成品油下調也將成為板上釘釘。業(yè)內人士更表示,本輪計價期內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滑,更將導致其他與成品油關聯(lián)性不是很強的市場,也將無法得到成本支撐,6月整個油品市場可能陷入全面疲軟。

石油石油產品

編輯
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的產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石油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3.壓燃式發(fā)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石油潤滑油

潤滑油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并節(jié)省動力。它們的數(shù)量只占全部石油產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

石油瀝青

它們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產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

石油溶溶劑

后者是有機合成工業(yè)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石油市場

由于市場預期國際原油供應充足,美國原油庫存將持續(xù)增加,國際油價14日繼續(xù)走低。
美國能源情報署15日將發(fā)布截至5月10日的上周美國商業(yè)原油庫存數(shù)據(jù),市場預計或將增加45萬桶至達到3.96億桶。原油庫存上升令市場擔憂原油供應充足,美國對石油需求減弱。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
另外,國際能源機構發(fā)布報告,預計未來5年北美地區(qū)石油產量將大幅增長,也壓低了油價。報告指出,隨著技術的提高,北美石油供應的大幅增長將對全球原油市場生產深遠的影響,好消息將緩解過去幾年市場供需關系緊張的局勢。
截至當日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96美元,收于每桶94.21美元,跌幅為1%。6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22美元,收于每桶102.6美元,跌幅為0.21%。

石油價格

一般提到油價可能是指以下三種不同的價格:要么它指的是現(xiàn)貨價格,要么指的是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在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供貨價格,或者是指國際石油交易所上的薩洛姆供貨價格。不同石油根據(jù)其比重、含硫量和產地的價格可以非常不同。大多數(shù)石油不是在市場上買賣的,而是在柜臺買賣的基礎上交易的,其價格一般是參考一個定價機構如普氏公司給出的價格定的。國際石油交易所稱65%交易的石油的價格低于該交易所提供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
很多人指責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油價,他們指出石油開采的實際價值只在每桶兩美元左右。石油輸出國組織則反駁說首先開采石油不僅僅是開采,而且此前的勘探、鉆井等等的價值也必須被包括進去。此外不能只用最低的開采價值作為標準。許多地方的開采價值高于上述的每桶兩美元。而且由于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控制開采量控制油價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一些油田(比如北海的油田)得以開采。此外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能力往往被錯誤高估。1990年代由于油價低使得在石油工業(yè)的投資非常低。尤其是勘探新的油田的價格非常高。這導致了2000年代初油價飛漲時石油輸出國組織沒有任何擴大開采量的余地來保持油價的穩(wěn)定。
油價與全球宏觀經濟狀態(tài)息息相關,因此油價是一個關鍵性價格。一些經濟學家稱高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有負影響。雖然高油價一般認為是經濟增長導致的,但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
據(jù)俄國際文傳電訊社7月2日報道,俄石油開采量比2011年同期增長1.6%,為2.56億噸。6月份,俄石油產量為4222.8萬噸,平均每晝夜開采1031.8萬桶。
隨著世界的發(fā)展,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儲存量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價格上的不斷上漲。

石油石油技術

編輯
定向鉆井、連續(xù)管服務快速發(fā)展。21世紀以來,水平井定向井和連續(xù)管作業(yè)加快推廣,全球定向鉆井和連續(xù)管服務市場增長迅速。2005~2012年,定向井市場規(guī)模從47億美元增長到136億美元,年均增長16%;連續(xù)管服務市場規(guī)模從21億美元增長到49億美元,年均增長13%。
隨鉆測井服務快速發(fā)展。測井服務板塊包括測井、錄井和生產測試三個服務項目,其中測井又分為電纜測井和隨鉆測井,規(guī)模約占整個油田技術服務市場的6%。2012年測井服務市場繼續(xù)增長,初步估計,測井市場的規(guī)模達到222.6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2%,是技術服務中增長較快的業(yè)務。
電纜測井仍是測井的主要方式,約占整個測井市場的80%。北美地區(qū)是電纜測井的主要市場,2012年北美地區(qū)鉆井數(shù)量增速的下滑導致電纜測井市場規(guī)模增速放緩。相比之下,隨鉆測并發(fā)展較快,金融危機前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2年增長16%,快于電纜測井。

石油資源分布

編輯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準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占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3.64%。 [1]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13] 
從地理環(huán)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13]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yōu)質資源占63%,低滲透資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yōu)質資源占76%,低滲透資源占24%。 [13]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fā)現(xiàn)處在穩(wěn)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fā)現(xiàn)有望快速增長。 [13]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后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fā)現(xiàn)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1] 

石油東北地區(qū)

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準開展石油會戰(zhàn),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xiàn)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因為大慶油田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 [1]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臺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qū))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1]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qū)。已開發(fā)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臺、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1] 
吉林油田:
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是隸屬于中國石油(PetroChina)的大型地區(qū)公司。是一個有著50年奮斗歷史的國有大型企業(yè)。同時又是一個在新世紀里展現(xiàn)出新的希望、處于快速發(fā)展上升期的年輕油田。是中國石油四大上產油田之一。 [1] 

石油華北地區(qū)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任丘市,包括、、、區(qū)域內油氣生產區(qū)。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yè)油流,發(fā)現(xiàn)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巖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2012年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1] 
位于天津市大港區(qū),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qū)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qū)18628平方公里?,F(xiàn)已在大港探區(qū)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fā)區(qū),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還發(fā)現(xiàn)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qū)。 [1] 
中原油田: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qū),于1975年發(fā)現(xiàn),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fā)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F(xiàn)已是我國東部地區(qū)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1] 
地處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qū)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禹州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禹州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面積117.9平方公里。 [1] 
油區(qū)主要分布在江蘇揚州、鹽城淮陰、鎮(zhèn)江4個地區(qū)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fā)的油氣田22個。2012年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臺坳陷。 [1] 

石油西北地區(qū)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fā)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钡?a target=_blank href="/item/%E5%A1%94%E5%85%8B%E6%8B%89%E7%8E%9B%E5%B9%B2/55803" data-lemmaid="55803">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后,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1] 
位于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fā)會戰(zhàn)。截止1995年底,共發(fā)現(xiàn)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1] 
位于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開發(fā),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chuàng)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wěn)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wěn)產10的優(yōu)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yè)的搖籃。 [1] 
長慶油田:勘探區(qū)域主要在陜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fā)建設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qū),并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長慶油田已成為我國重要能源基地和油氣上產主戰(zhàn)場。2009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將達到3000萬噸。2015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將達到5000萬噸。 [1]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1] 

石油西南地區(qū)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fā)現(xiàn)油田12個。 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qū)。生產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1] 

石油中南地區(qū)

是我國中南地區(qū)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后發(fā)現(xiàn)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面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1] 

石油趨勢

編輯
由于壓裂技術等使得頁巖油氣產量的增加,在未來5年,北美也許將成為全球石油供應增長的主力,而多年來主導全球石油市場的歐佩克將面臨挑戰(zhàn)。甚至,國際能源署預計美國在2020年或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在2012至2018年間,北美石油平均日產量將增長390萬桶,占同期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國新增產量部分的一半還多。與此同時,市場對歐佩克石油的需求將下降至3000萬桶/日,而這將是歐佩克產量的上限。 [14] 

石油石油大學

編輯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武漢工程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東北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長江大學,西安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欽州學院,重慶科技學院,常州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解讀詞條背后的知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科學百科工程技術分類 , 非地理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