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 中文名
- 洪澤湖
- 外文名
- Hung-tse Lake
- 所屬流域
- 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
- 所在地區
- 泗洪縣、泗陽縣、洪澤縣和盱眙縣
洪澤湖湖泊水系
洪澤湖形成原因
洪澤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于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洪澤湖湖泊特征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中游、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
[4]
洪澤湖入湖水系
上游進入洪澤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安河和維橋河,這些河流大多分布于湖的西部,還有懷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團結河、張福河等,匯水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總量的70%以上。
[5]
淮河,是最大的入湖河流,源于桐柏山,經河南、安徽在江蘇老山附近入湖,全長830公里,流域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最大入湖水量為26500立方米/秒(民國20年),占總人湖水量的70%以上,是洪澤湖水量補給的主要來源。
漴潼河,源于廢黃河南測,匯淮北、澮、沱、唐諸支流,流域面積15700平方公里。
池河,又名古池水,是淮河中游右岸最后一條支流,也是轄區境內最大淮河支流。全長245千米,平均比降0.023%,全流域面積5015平方千米,其中境內4533平方千米。東流至蘇皖兩省交界處入淮河。
[8]
新汴河,是1966年冬至1970年春,開挖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線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廢的古汴河,故命名新汴河。新汴河截引濉河上游來水面積2626平方公里;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來水3936平方公里,合計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自成水系,直接向東注入洪澤湖,為淮北渦東地區增加一條排水入湖的河道。
[9]
濉河,古稱睢水,古代鴻溝之流之一。下至小河口(邳縣境)入泗水,源遠流長,累受黃泛侵奪,河道多變,上游夏邑以西,下游澮塘溝以東,故道久已湮廢。及至新中國成立之初,濉河源出碭山縣東卞樓,洪河為其主源,向東偏南流,經碭、蕭、濉、宿、靈、泗等縣。
[10]
經安徽入江蘇泗洪縣后,在青陽鎮附近分二支:一支東流在安河洼入湖,另一支向東南,在臨淮頭入湖。濉河全長268公里,流域面積為6600平方公里。
[6]
徐洪河,自徐州市東郊荊山橋起,沿原房亭河向東經大廟、單集至土山鎮,然后折向南穿民便河、廢黃河及袁圩水庫至顧勒河口進入洪澤湖,全長187公里,流域面積2596.23平方公里。其河流連通兩大水系(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三大湖泊(微山湖、駱馬湖和洪澤湖)。
[11]
老汴河,在泗洪境內,又稱汴河,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時稱通濟渠,唐稱廣濟渠,又叫汴渠,從青陽鎮至臨淮河段,從青陽鎮西接淮河來水,流入洪澤湖,全長34公里。
[12]
西由虞姬墓入境,經陰陵、鹿鳴山、長直溝至縣治穿城東注,經枯河頭、通海店、馬公店、青陽鎮折向東經石集、城頭至臨淮關歸入洪澤湖。泗城以東稱東汴河、泗城以西稱西汴河。西汴河與長直溝合流東行,經泗城時向南分流,繞城與石梁河匯合入天井湖。自1951年開挖新濉河后,水口魏一下為新濉河所取代。新汴河1966年冬開挖。1967年建新汴河五四大橋。1968—1969建石梁河地下涵。
[13]
澮河,發源于夏邑縣馬頭寺鄉東南蔡油坊,經永城縣入安徽省境。省內河長57.7公里,河床坡度為1/7400~1/8500,流域面積1341平方公里。有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5條,其中包河較大,流域面積為785平方公里,均屬于平原型淺窄河道,平時水量甚小或枯干,洪水時排水不暢,易成澇災。
沱河,發源于商丘縣東北部劉口集西油坊莊,經虞城、夏邑在永城縣出省境進入安徽省。省內河長125.6公里,流域面積2358平方公里。虞城縣西關以上河長28.8公里,河床比降1/5033;至張板橋區間河長55.4公里,河床比降1/5200~1/6200;至張橋以上區間河長24.4公里,河床比降1/6500~1/10000;至省境以上區間河長17.1公里,河床比降1/11000。主要支流王引河,發源于虞城縣花莊,經夏邑、永城縣出省境,全長112.2公里,河床比降上游為1/9000,中下游為1/6250~1/7460,流域面積為1020平方公里。另有流域面積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9條,最大的虬龍溝,流域面積710平方公里,均屬平原型排澇河道。
[14]
洪澤湖下游水系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淮河入江水道為淮河、洪澤湖的主要泄洪道,湖水60%—70%由三河閘下泄,經入江水道流入長江。另有淮沭新河和蘇北灌溉總渠,分別經由二河閘和高良澗進水閘承泄湖水。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備特大水災年承泄淮河洪水。
一、淮河入江水道,也稱三河
[6]
,是淮河南下入江的一條主要河道,全長156公里,上起洪澤湖三河閘,經高郵湖、邵伯湖至揚州市三江營入長江,設計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每,1954年8月6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蘇北灌溉總渠,全長168公里,西起洪澤湖高良澗進水閘,流經淮安(今楚州)城南與里運河平交,至射陽縣六垛扁擔港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長196公里,南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淮陰、沭陽進入新沂河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全長163.5公里,西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清浦、淮安、阜寧、濱海4縣(區),至扁擔港入黃海。近期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遠期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實際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位于洪澤湖東岸,承擔控制、調節、排泄、利用洪澤湖水資源的主要建筑物有:三河閘、二河閘、二河新閘、高良澗進水閘、高良澗水電站、高良澗船閘、高良澗復線船閘、三河船閘、洪金洞、周橋閘等,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造的。
[5]
洪澤湖水文水質
洪澤湖,屬暖溫帶黃淮海平原區與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區的過渡帶,因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洪澤湖降水量較為豐沛。
洪澤湖屬過水性湖泊,水域面積隨水位波動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時,面積達2069平方公里,容積為31.27億立方米,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當湖水位達到13.5米時,湖區面積為2231.9平方公里,相應庫容52.95億立方米,此時湖區面積基本與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當(太湖水域面積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時,防洪庫容135億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間,最低處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東側平原4~8米,所以又稱為“懸湖”。
洪澤湖歷史上最高水位為16.9米,發生在清咸豐元年(1851年),因黃河決碭山、東溢六塘河,洪澤湖水位猛漲,禮壩(位于三河閘南岸)被沖決,自此淮水由入海為主改為入江為主。洪澤湖最低水位為9.68米,發生在1966年。
[5]
洪澤湖水質屬中-富營養型,洪澤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氨、酚、總汞;年均水溫16.3℃,最高水溫在9月28℃,最低水溫在1月3℃,洪澤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只有當北方強冷空氣過境時,湖面才出現封凍,全湖性封凍一般發生在寒冷的1~2月;湖內的魚類以鯉科為主,約占全湖種類的50%以上。
[4]
洪澤湖水利設施
1950年重新治理淮河,在洪澤湖興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包括三河閘和入江水道等主要工程,1970年完成了各項工程,從此,淮河下游廣大地區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遭受洪澇威脅的局面。東側平原廣大農田的灌溉水源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每年由灌溉總渠輸出的水量為70~140億立方米,可灌溉洪澤、淮安、阜寧及濱海等市縣農田120萬公頃,其中自流灌溉已發展到26.7萬公頃。
[6]
洪澤湖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家堰,亦稱捍淮堰,始建于東漢建安五年(200),史稱漢堰。唐大歷三年(768)又筑唐堰蓄水,與漢堰相接。漢、唐二堰為洪澤湖大堤雛形。明、清屢次加筑大堤。從明萬歷八年(1580)起,先在北段改建石砌,逐步向南砌筑,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全線石工基本完成,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勢,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現洪澤湖大堤西起盱眙縣張大莊,東止淮陰縣碼頭鎮,長67.25公里。清咸豐元年(1851),三河口的禮河壩被洪水沖壞,壩下沖跌深潭,此后淮河洪水從決口下三河,穿高、寶湖,南入長江。大水年份,高、寶湖不能容納,尚須開放運堤歸海五壩,泛濫于里下河地區。民國10年(1921)及20年大水,高、寶湖地區受淹,里下河地區淪為澤國,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
[6]
洪澤湖大堤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位于洪澤湖東岸,北起淮陰縣碼頭鎮,南至盱眙縣張大莊,全長67.25km。洪澤湖大堤始建于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后來歷代修建,特別是明清兩代,逐步將土堤加做石工墻。從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到清乾隆47年(1782年),經過202年才基本完成。歷代都有修繕。
[16]
洪澤湖三河閘
三河閘位于江蘇省洪澤縣境內,洪澤湖的東南角,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門,是淮河流域性骨干工程。它是建國初期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閘。
三河閘工程于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63孔,每孔凈寬10m,總寬697.75m,底板高程7.5m,寬18m,共21塊底板,閘孔凈高6.2m。閘門為鋼結構弧形門,每孔均設有2×10t卷揚啟閉機一臺。左右岸空箱內分別設有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分別為200KW、125KW。門墩架設公路橋,按汽-10級標準,采用雙車道,凈寬7m。三河閘按洪澤湖水位16m設計、17m校核,原設計流量為8000m/s,加固后的三河閘設計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m/s。設計抗震烈度7度,屬大Ⅰ型水閘。
三河閘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減輕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壓力,保證蘇北里下河地區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災害之苦。建成以來,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大洪水,充分發揮了骨干水利工程效益。年均泄洪近200億m,為保證里下河地區3000萬畝農田和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三河閘工程攔蓄淮河上、中游來水,使洪澤湖成為一個巨型平原水庫,為蘇北地區的工農業、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17]
洪澤湖三河船閘
三河船閘位于江蘇省洪澤縣蔣壩鎮南端,是洪澤湖大堤的穿堤建筑物,是三河閘水利樞紐的組成部分。上閘首切洪澤湖大堤入洪澤湖,下游經入江水道三河段、石港船閘、金寶航道和南運西船閘連通大運河。其主要功能是通航,兼顧防洪和抗旱輸水。
三河船閘1969年開工建設,建成于1970年3月,2001年,經安全鑒定為三類閘。2006年12月~2007年7月進行除險加固。加固后的船閘口門凈寬10米。閘室為擴散結構,有效長度100米,最大凈寬16米。上閘首工作門底檻高程9.0米,閘室底板和下游工作門底檻高程4.8米。上閘首頂高程17.5米,閘室墻頂高程16.5米(含1米高防浪板),下閘首頂高16.5米,船閘最大水級差8米,閘室內最小坎上水深2.5米。
洪澤湖灌區工程
洪澤湖形成之前,淮河右岸分布著破釜、白水、泥墩、富陵諸湖塘。漢建安初(196~200年),廣陵太守陳登在破釜塘東筑高家堰,“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開始引湖水灌溉農田。三國魏明帝時(227~238年),鄧艾修白水塘,“立三埝,開八水門,置屯四十九所,溉田萬二千頃”。南北朝北齊乾明元年(560年),復修百鱉屯。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破釜塘潰、白水塘亦壞。唐證圣時(695年),重置白水塘、羨塘屯田。長慶三年(823年),調揚州、青州、徐州民力開徐州涇、青州涇、大府涇、竹子涇、棠犁涇,灌溉范圍擴大到東部沿湖地區。南宋時各塘淤廢,元代又在湖區立洪澤屯田。明初,黃河南泛日劇,大筑高堰,蓄清刷黃,逐步形成洪澤湖,原有灌溉設施全部破壞。延至清末,疲于應付防洪工程,無力修建灌溉設施,只有部分淮水出清口循里運河供沿線灌溉。民國時期提出導淮工程計劃,考慮到用洪澤湖蓄水發展里運河、廢黃河、鹽河地區灌溉,只興建少數工程。
建國后,對洪澤湖蓄水灌溉進行了全面規劃。1951年4月,治淮委員會提出《關于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計劃興建洪澤湖水庫,備蘇北農田灌溉之用。蘇北治淮總指揮部在《蘇北灌溉總渠工程規劃概要》中提出淮河下游開辟四大干渠,引洪澤湖水,灌溉廢黃河以南2580萬畝農田。1953年三河閘竣工,洪澤湖具備了蓄水條件。1954年1月,治淮委員會召集蘇、皖兩省協商,形成“洪澤湖蓄水位問題研究會議紀要”,經華東局、水利部轉報政務院,暫定蓄水位12.5米。為便于治理和管理,同年12月,省政府報請政務院批準,將安徽省的泗洪、盱眙兩縣劃給江蘇,江蘇的蕭縣、碭山劃給安徽。開始進行蓄水墾殖移民工程,洪澤湖正式蓄水。沿總渠、里運河陸續發展自流灌溉。
1957年冬,淮沭新河進水口二河閘、鹽河朱碼節制閘、鹽河漣東灌區、中運河竹絡壩灌區等工程相繼開工。1958年,二河、淮沭河、淮陰閘、沭陽閘、鹽河閘、淮漣閘、薔北地涵、濱海閘等輸水控制工程開工。鹽河漣中、漣西灌區,淮沭河淮漣、柴塘、柴沂灌區、新北灌區、沙河灌區,洪澤湖蔣壩灌區,廢黃河張弓、南干灌區也陸續開始興建。1967年,在洪澤湖大堤上建周橋洞,將原硯臺、高澗灌區合并為周橋灌區。到60年代末,洪澤湖自流灌區面積擴大到400萬畝。1970年又在洪澤湖大堤上建洪金洞,將原蔣壩灌區擴大為洪金灌區。
到1987年,洪澤湖灌區范圍內有5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19處,控制土地面積6939.3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579.39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42.31萬畝。其中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10處、10~30萬畝中型灌區7處。由于水情變化,有7個中型灌區改為提水灌區,其設計灌溉面積120.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7.2萬畝。
[19]
洪澤湖社會經濟
洪澤湖涉及兩市四縣二區(淮安市的洪澤縣、盱眙縣、淮陰區;宿遷市的泗洪縣、泗陽縣、宿城區),根據江蘇統計年鑒(2006)數據顯示,截止2005年底,涉湖的淮、宿兩市總人口1052.31萬,土地面積18627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937.74億元。農林牧漁業從業總人口220.27萬,總產值401.7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2.8%;漁業生產總值58.6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6%。
[20]
洪澤湖物產資源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螃蟹,鯉、鯽、鳙、青、草、鰱等為主;
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
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
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只也難以航行。
洪澤湖旅游資源
一、萬頃碧波。洪澤湖湖面遼闊。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多種水生植物。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極有觀賞價值。
二、百里長堤。洪澤湖東北——西南向為攔拱人工石壩,其余為天然湖岸防洪堤岸,有1800年歷史,建筑宏偉。
三、港塢帆墻。洪澤湖汛期水深、風疾、浪大,直接威脅著過往湖中漁船民的安危。湖東岸原有蔣壩、高良澗兩座避風港。隨著水運的發展,1966年加固洪澤湖大堤時,增建九龍灣、夏家橋、周橋三座避風港,1994年又在洪澤湖心建一座避風港,另加三座船閘,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這些避風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系數較大。
四、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張鵬翮、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作為鎮水之物,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牛身略小于真牛,腹部有鑄詞,距今有300余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別存放在三河閘、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
五、泄洪大閘。位于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造的,閘身建筑雄偉壯觀。
六、老君遺蹤。位于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臺、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跡。
七、龜山晚眺。龜山,位于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歷代用兵之地,古稱龜山鎮。為秦漢以來歷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跡。清末仍有寺廟12座,和建筑宏偉的洪澤都司署。清代為清河縣南陲重鎮。它扼立于淮河入湖口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山上有很多古跡,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銀杏樹、淮瀆碑、名人石刻等。
八、明陵石刻。明祖陵,位于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后,恢復原貌。
九、臨淮觀日。臨淮頭,為洪澤湖西岸之半島,三面臨水,古時為臨淮郡志,三國時,東吳大夫魯肅出生于此。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洪澤湖管理局、洪澤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后成為水產養殖基地。適宜觀看日出。
十、墓園春曉。位于洪澤湖西岸的半城鎮,設有雪楓墓園,園內安葬著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將軍遺體。墓園大門兩側為時任蘇皖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題寫的對聯,墓東側建一座由鄧子恢題寫的淮北蘇皖解放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環塔有石碑13塊,銘刻著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園內還有紀念館,陳列著烈士遺物和革命文物。已成為教育后代的革命基地。
[22]
十一、洪澤湖濕地公園,位于江蘇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實驗區內。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全國內陸淡水濕地中排第11位,華東地區第2位。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魚類產卵場、下草灣標準地層剖面。保護區擁有鳥類194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6種。洪澤湖濕地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生態休閑基地。
[23]
洪澤湖文化傳說
洪澤湖名稱演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楊廣從洛陽乘龍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經過“破釜塘”時,喜逢大雨,水位大漲,一望無邊,他一時興起,就將破釜塘改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唐朝,又改稱洪澤湖。
[3]
洪澤湖民間傳說
九牛二虎一只雞
人們常用“九牛二虎”來喻力大,清朝政府在加固洪澤湖大堤時,便鑄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雞”,放在大堤水勢要沖,以祈鎮水。據說鐵牛當初鑄造之時,肚內本是金心銀膽,夜間還常常跑到田里偷吃老百姓的莊稼,當人們出來打時,一棍打了它的雙角。此后又不知道哪個貪財之徒,偷摘了鐵牛的金心銀膽,遂使鐵牛不能行動,就失去了鎮水的作用。現存的鐵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狀,似哞哞欲叫,憨態可掬,橫臥在厚約10厘米的聯體鐵座上,鑄工精細,造型生動,重約2500公斤。鐵牛肩胛上刻有楷書陽文:“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制水龜蛇降,鑄犀著證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鑄。”。隨著時間推移,鐵牛則成了最受人們青睞的洪澤湖一景。
靈跡處處老子山
洪澤境內的老子山,相傳為老子煉丹所在。春秋末年,老子騎著青牛來到了蘆莆山下,一見此處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采藥煉丹,為民療疾之意。老子在這里解救了無數人的病苦,最后功德圓滿,沓然而去。后來人們發現:在此山有一巖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許,內有石床、石幾,便以為是老子住所,稱之為“仙人洞”,在中山西側淮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腳之痕,四周石皆紅,便以為老子曾在此砌爐煉丹,故稱之為“煉丹臺”;在南山南麓又有一塊潛伏巨石,上有蹄形之穴,穴內常年積水,清澈見底,不溢不涸,汲而復生,尋則無泉脈相通,人皆稱奇,便以為這是老子乘青牛西去函谷時留下的蹄痕,故稱之為“青牛跡”。為此,“仙人洞夕照”、“煉丹臺懷古”、“青牛跡聞鶯”也就成了老子山三大景觀。
彩船帶姑娘
“嫁出門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可大年初一剛過,洪澤湖區漁民便會把船裝扮得花枝招展的,把姑娘帶回家中,共話家常,盛情款待。本世紀初,淮河流域飄來無數漁人,散居在洪澤湖沿岸。那年二月二,一位漁人駕著花船開進洪澤湖上的小龜灘,將自家的閨女接到船上,一路歡笑朝淮河上游開去,帶回娘家,十分風光。當地漁人感到好奇,那女人說,這是俺家習俗唄。說罷,女人津津有味道上一段歌謠:娘家彩船帶姑娘,婆家送去賢惠娘;迎來送往話心腸,雙親雙家夸紅娘。從此彩船帶姑娘的習俗,就像一出別具風情的小戲,在洪澤湖地區,一年又一年演了下來。
老子山與老子
老子是彭祖的后代,生于淮水之濱。他的母親因吃了水中漂來的一只李子而懷胎,孕育八十一年,生下一子白發蒼蒼,故取名李老子。還因耳上有三個漏,又名老聃。周王朝為了開發西域,宣揚周禮,派老子西方游說,漫游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煉成仙。一天他騎著青牛從天廷飄落到海中一塊礁石上,后海水退了,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這里修道煉丹為漁民治病,人們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并把這座山叫老子山。
魚吃仙丹
孫悟空大鬧天宮后,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李老君無法,只得避開孫悟空,架起云頭直往西去,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煉丹。老君站在云頭看到下面有一座青山,山腳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草。老君降落到地上一看,正是洪澤湖南岸的老山,正好又有一個山洞。李老君就在這老山采藥草煉丹丸,孫悟空急得到處找李老君要仙丹,就是找不到。后來他架起云頭直往西下,一看到洪澤湖南岸有一座大山,他就降落下來,在山南坡看到一個仙人洞,就進去了。到里面一看李老君正在忙著煉神丹。李老君看到孫悟空,連忙把神丸裝到葫蘆里,架起云頭就往天上跑去。孫悟空緊緊追上,伸手就來搶葫蘆。眼看仙丹就要被孫悟空奪走,李老君一氣之下舉起大鐵棒打破葫蘆。孫悟空連抓帶搶得到幾粒神丹,其余的仙丹都落到洪澤湖里去了。魚、蝦、蟹都爭著來吃仙丹。從那以后,洪澤湖里的魚類,肉鮮味美,可口好吃,直到現在仍然遠近聞名。
劉基造堤
劉基幫助朱元璋消滅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國泰民安,但水災很重,洪水時常淹沒莊稼,朱皇帝下旨要劉基興修水利。劉基接旨后,就到洪澤湖一帶,從老子山到清江,一路勘察地形。經他察看所知,這一帶地形高洼不平,所建堆堰沒有按水平去修建,所以上水頭一來水,下水頭就決口。劉基找到決口的原因,他向老百姓收買了很多米糠,運到上游,在老子山處放下水。他把米糧慢慢地撒在水面上,讓米糧在河兩邊所貼在位置,找到了水平線,再根據米糧的位置向上建堆埝,這就是現在的彎彎曲曲的洪澤湖大堤。劉基用這種方法建堆堰以后,就再沒有倒口子,直到現在堆堰還是好好的,人們都要這條堅實牢固,水沖不跨的大堤叫“鋼堆”。
漁民刷鍋不下水
從前,洪澤湖有家漁民老夫婦,很窮,只有一條破劃子和一只破鍋。一天,老兩口過洪澤湖,想到集市上買點口糧,再買口小鍋。小船靠岸到集市上買東西時,但見店里和雜貨攤的人都不答話。老頭很生氣,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糧行里抓了一把小谷米,又在雜貨店里拿了一口小鍋,轉身就往船上走,賣東西的人并不追趕向他要錢,漁夫很是奇怪。上船以后,只見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兩口這才明白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漁夫發現帶回來的小谷米變成了鮮魚。老倆口喜出望外隨即將魚抬到市上賣了,又買回此米,高高興興回到船上準備燒飯后,揭開鍋蓋一看,鍋里飯菜都有,老倆口靠這口鍋生活好長時間。一天,老漁婦將鍋放到水里想刷個干凈,可是,鍋一入水就不見了。因此,洪澤湖的漁民刷鍋不再把鍋放到湖里刷了。這種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22]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自然地理 .洪澤湖網[引用日期2014-02-07]
- 2. 省級河長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17-09-05]
- 3. 歷史沿革 .洪澤湖網[引用日期2014-02-07]
- 4. 洪澤湖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引用日期2014-02-17]
- 5. 水文水系 .洪澤湖網 [引用日期2014-02-07]
- 6.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地理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陸地水-主要湖泊
- 7. 省懷洪新河河道管理局簡介 .安徽省懷洪新河河道管理局[引用日期2014-02-08]
- 8. 淮河水系 .滁州市水利局[引用日期2014-02-08]
- 9. 淮河水系 .安徽省水利廳[引用日期2014-02-08]
- 10. 濉河·穿越千年的魅力 .新華[引用日期2014-02-08]
- 11. 開發徐洪河正當時 .中國水運網[引用日期2014-02-08]
- 12. 泗洪財政全力支持老汴河治理 .網易[引用日期2014-02-08]
- 13. 新濉河、新汴河、古汴河、石梁河 .泗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08]
- 14. 淮河流域河流 .水利志[引用日期2014-02-10]
- 15.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地理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洪澤湖控制 .
- 16. 省管洪澤湖大堤工程概況 .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引用日期2014-02-17]
- 17. 三河閘工程概況 .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引用日期2014-02-17]
- 18. 三河船閘工程概況 .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處[引用日期2014-02-17]
- 19.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地理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洪澤湖周邊灌區 .
- 20. 社會經濟 .洪澤湖網[引用日期2014-02-07]
- 21. 特色產品 . 洪澤湖網 [引用日期2014-02-07]
- 22. 文化旅游 .洪澤湖網 [引用日期2014-02-07]
- 23. 洪澤湖濕地公園 .江蘇省泗洪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17]
- 24.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洪澤湖大堤 .洪澤縣志辦[引用日期2014-02-17]
- 25. 高良澗船塘 .洪澤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引用日期2014-02-17]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