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 中文名稱
- 泰山
- 英文名稱
- Mount Tai
- 別 稱
- 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
- 地理位置
- 山東省泰安市
- 走 向
- 東西向
- 長 度
- 約200千米(東西長)
- 寬 度
- 約50千米(南北寬)
- 主 峰
- 玉皇頂
- 景點級別
- 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 開放時間
- 全天
- 門票價格
- 115元 [7]
- 建議游玩時長
- 6-8小時
- 適宜游玩季節
- 春夏秋三季適宜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山東省泰安市
泰山地理環境
編輯泰山位置境域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于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余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8]
泰山地質特點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征。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巖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9]
泰山地形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10]
新構造運動與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泰山形成階段。
一,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后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系,同時發生一系列斷裂、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巖和巖漿巖組成的泰山雜巖。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巖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巖。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于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巖系。而后,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于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于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巖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巖,才又得以重新出露于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后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于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巖,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巖和頁巖,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余千米,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復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制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11]
侵蝕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于泰山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臺、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巖和花崗巖,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后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天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巖和花崗巖及閃長巖。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巖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巖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巖,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于石灰巖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巖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于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微型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
(1)三級夷平面
第一級夷平面:分布在泰山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為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于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面。
第二級夷平面: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于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于華北魯中期夷平面。
(2)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根據其變化情況,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3)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巖,在灰巖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于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于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于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
(4)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后期剝蝕破壞常殘留于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
(5)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景色。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斗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
[11-14]
泰山氣候條件
泰山上下的氣候呈垂直變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山腳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
[8]
泰山水文特征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縱橫,水資源較為豐富,總儲量達30.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億立方米,地表水1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億立方米。
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為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面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蝕力強,河道受斷層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巖被流水侵蝕多呈穴狀,積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觀。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龍潭瀑布、三潭迭瀑和云步橋瀑布。
泰山因裂隙構造發育,所以裂隙泉分布極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有名的泉水數十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龍泉、黃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質礦泉水,被譽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統和奧陶系石灰巖巖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羅棋布。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巖溶水向北潛流,并紛紛涌露。
[8]
[15]
泰山自然資源
編輯泰山植物資源
泰山屬于華北植物區系,由于受黃海、渤海的影響,雨量豐富,是干、濕交替的過渡帶。泰山植物生長繁茂,有高等植物174科645屬1412種;低等植物446種;共有維管束植物1136種,隸屬133科,550屬,其中野生植物814種,栽培植物322種。泰山植被分森林、灌叢、灌從草甸、草甸等類型,森林覆蓋率為80%以上。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的古樹名木,源于自然,歷史悠久,據《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有34個樹種,計萬余株。他們與泰山歷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征,其中著名的有漢柏凌寒、掛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歷史的見證,歷經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
[10]
泰山動物資源
泰山動物主要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動物地理區的代表性類群,并且多為華北地區可見種。據調查,泰山現有哺乳類的動物11科20屬25種;鳥類共有34科88屬154種1亞種;爬行類57科7屬12種;兩棲類3科3屬6種;魚類共有45種,隸屬鯉科、鰍科、鯰科、銀魚科等12科。陸生無椎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較廣。陸生節肢動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綱、昆蟲綱、多足綱等。昆蟲種類已鑒定的約900余種。
[16]
泰山礦產資源
泰山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巖鹽、石膏、硫磺、蛇紋石、麥飯石、木玉石、碧玉等礦產。泰山及其周圍,現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已有40余種。作為第一能源的煤炭,儲量豐富,分布在泰山周圍的肥城、新汶、寧陽等3個煤田,是山東省的主要煤產地之一。接觸交代型的鐵礦,分布在泰山的東麓及其南側,其富鐵礦石量多質優,是山東省最大的富鐵礦產地。泰山南部的大汶口一帶,埋藏有全國聞名的石膏、石鹽、自然硫的沉積型大型礦床。
泰山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泰山的演化過程密切相關。在太古代的泰山雜巖中,形成多種多樣的建筑石材,以及麥飯石、長石、石英石等變質礦產。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煤、鋁土、石灰石等沉積礦產。中生代形成了富鐵礦、銅、鈷、重晶石等內生礦產。新生代形成了石膏、石鹽及自然硫等沉積礦產。
[17]
泰山景區景點
編輯六大風景區
泰山風景旅游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四大奇觀
陰陽界
在泰山長壽橋南面的石坪上,東百丈崖的頂端,有一橫跨兩岸垂直河谷的淺白色巖帶,好像一條白色紋帶繡于峭壁邊緣,因長年流水的沖刷,表面光滑如鏡,色調鮮明,十分醒目。越過它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跌落崖下,墜谷身亡,故名之為“陰陽界”。
橋下的石坪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質地堅硬,抗風化剝蝕能力比較強,經長期風化剝蝕和溪水的沖刷,形成了這樣寬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組成的花崗質巖脈,表面呈灰白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伸,近于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巖中,與圍巖的界線十分清晰,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調鮮明,又位于東百丈崖的峭壁邊緣,地勢甚為險峻。古人把這條巖脈看作陽間與陰間的分界線。
[18]
桃花峪
桃花峪,位于岱頂西北,有索道纜車直通岱頂。在索道站周圍出露的巖石,主要是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其東側有北西向龍角山斷裂通過,斷裂兩旁發育有與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斷裂。其中一條伴生斷裂切過一個山頭,生成約5米寬的節理密集帶,節理面近于直立,把二長花崗巖切割成許多薄板狀巖塊,在重力作用下巖塊沿直立節理面不斷坍塌,最后形成兩峰對峙的一條幾米寬的大裂縫,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線天。
彩石溪不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產地,據泰山工作人員的調查發現認為在彩石溪存在著以基性斜長角閃巖(基性火山巖)為主的一套表殼巖系統,屬于泰山巖群。原巖是酸性火山巖和酸性火山凝灰巖,構成雙峰式的。由于強烈變形,基性火山巖已經被拉成構造補丁,而且它的構造變形被后期切斷,后期的脈體又被切斷了。另外有糜棱巖化的現象,構造、地層等地質現象非常豐富。
[19]
傲徠峰
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因巍峨突起,有與泰山主峰爭雄之勢,古有民諺:“傲徠高,傲徠高,近看與岱齊,遠看在山腰”。傲徠峰與扇子崖結合處為山口,在山口之后是青桐澗,其深莫測,澗北為壺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東看扇子崖,如半壁殘垣,搖搖欲墜,讓人心驚目眩,西望傲徠峰,似與天庭相接,北眺壺瓶崖,絕壁入云。扇子崖和傲徠峰一帶出露的巖石,均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
[20]
泰山人文歷史
編輯泰山歷史地位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后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泰山(13張)
五岳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岳之長。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位于山東)、西岳華山(位于陜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后,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華山、恒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歷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后,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余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后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盤古尸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岳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岳的歷史背景。
[21]
泰山文化底蘊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筑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2]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筑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圣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于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后趙永寧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后詞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后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于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詩人王心鑒在《登岳》一詩中亦有:“優游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松別暮煙。云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的詩句贊之。
[22]
泰山古籍記載
《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
《詩》: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梁父
《孟子》: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
《戰國策·蘇秦說齊宣王》: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
《史記》:昔黃帝東至于海,登岱宗。
《史記·齊世家》: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
《史記·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山之東北址,舊有明堂,為成周時朝會諸侯之處。秦漢以下言封禪者,必于泰山。
《通義》: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
《白虎通》:王者受命必封禪。封,增高也。禪,廣厚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父之址以報地史稱無懷、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皆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禪梁甫。漢武封泰山,禪梁甫、肅然及蒿里、石閭,修封者凡五是也。
《漢官儀》:泰山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
泰山歷史事件
泰山神話傳說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祖先,他的頭部變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23]
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為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
[24]
碧霞元君
至于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
[25]
泰山旅游信息
編輯泰山交通線路
泰山與泰安市區山城緊連,泰安城區位于泰山南麓。泰山在泰安城區正北方向,天晴的日子,泰山主峰玉皇頂清晰可見。泰山正式的售門票登山進口有四處,分別是:紅門宮進山口、天外村(天地廣場)進山口、桃花峪進山口、天燭峰進山口。
線路
| 運營時間
| 票價
|
至紅門的公交線路
| ||
2路/K2路
| 06:25—20:00
| 普通車1元;空調車2元
|
K3路
| 06:25—21:00
| 2元
|
14路
| 06:25—20:00
| 1元
|
19路
| 06:25—20:00
| 1元
|
K37路
| 06:25—20:00
| 2元
|
K39路
| 06:25—20:00
| 2元
|
45路
| 06:25—20:00
| 1元
|
至天外村的公交線路
| ||
K3路
| 06:25—21:00
| 2元
|
19路
| 06:25—20:00
| 1.5元
|
K37路
| 06:25—20:00
| 2元
|
K39路
| 06:25—20:00
| 2元
|
泰山登山線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游覽勝地。
泰山常規的是四條線:
1.第一條:最經典的紅門路徒步中線,其實是中線登封御道。
岱廟—紅門—岱頂這條古老的傳統線路。
2.第二條是坐汽車上山的環山公路線,也可以徒步爬山。
天外村(天地廣場)—環山路—竹林寺—黃溪河水庫—中天門—南天門—玉皇頂
3.第三條是從西北側山口進,也就是是桃花源入口,為環山公路,也可徒步爬山。
桃花峪入口—環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魚保護區—桃花源索道—南天門—玉皇頂
4.第四條是東北側山口方向,一般說是天燭峰,也就是后山。
泰山泰山旅游圈
1.泰山印象—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投資近3億的囊括秦漢唐宋元明清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2.泰山花樣年華。投資6億元,對口日本,韓國,東南亞。集觀光、采摘、展銷、餐飲于一體的大型農業旅游文化項目。
3.泰山方特歡樂世界。廣東深圳與山東省共建,投資近30億的僅次于上海迪斯尼的大型游樂場。
6.泰山支脈—徂徠山,李白在山東泰山的隱居地,山東人民抗日戰爭第一槍—徂徠山大寺起義地。
8.太陽部落景區。中國首家展現史前文明的特大型主題公園,坐落在泰安市岱岳區滿莊鎮。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泰山簡介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7-07-26]
- 2. 中國十大名山 看看你去過幾座 .環球網[引用日期2017-07-24]
- 3. 傅汝有:亦濃亦淡繪春秋 .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7-24]
- 4.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全國網媒登泰山 .中國江蘇網[引用日期2017-07-24]
- 5. 中國風||笑看江河,賞遍壯美五岳 .中國湖北廣播電視臺[引用日期2017-07-24]
- 6. 泰山:唯天為大 五岳獨尊 .國際在線 [引用日期2017-07-24]
- 7. 泰山門票 .泰山官網[引用日期2019-03-02]
- 8. 五岳之首泰山 .中國山東網[引用日期2017-08-10]
- 9. 區域地質概況——構造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5-25]
- 10.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2-06-21]
- 11. 呂朋菊、張明利、張永雙《新構造運動與現今泰山的形成及其地貌景觀》山東礦業學院學報第十四卷第四期(1995年12月)
- 12. 水文地質遺跡——泉瀑——三潭疊瀑 .泰安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8-10]
- 13. 水文地質遺跡——泉瀑——三潭疊瀑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7-08-10]
- 14. 三潭疊瀑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7-08-10]
- 15. 氣候、水文與水資源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2-12]
- 16. 自然地理概況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2-12]
- 17. 泰山礦產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2-12]
- 18. 地質地貌遺跡——陰陽界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5-23]
- 19. 地質地貌遺跡——桃花峪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5-23]
- 20. 地質地貌遺跡——傲徠峰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5-23]
- 21. 泰山精神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7-26]
- 22.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2-27]
- 23.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 .大眾網[引用日期2017-07-26]
- 24. 東岳大帝 .廣東省文化廳[引用日期2017-07-26]
- 25. 碧霞元君的傳說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2-27]
- 26. 泰山里程表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4-01-21]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