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克羅地亞考爾楚拉島,威尼斯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意大利著名旅行家。1271年,他跟隨父親從意大利的威尼斯啟程,途徑地中海沿岸的阿迦城、亞美尼亞,穿越兩河流域,橫跨波斯全境,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疏勒、沙州,沿著這條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詳情
相關新聞
內(nèi)容來自

- 中文名
- 馬可·波羅
- 外文名
- Marco Polo
- 國 籍
- 意大利
- 出生地
- 克羅地亞考爾楚拉島
- 出生日期
- 1254年9月15日
- 逝世日期
- 1324年1月8日
目錄
- 1 人物經(jīng)歷
- 2 主要作品
- 3 東方之行
- 4 歷史貢獻
- 5 相關爭議
馬可·波羅人物經(jīng)歷
編輯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據(jù)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于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云南和東南地區(qū)?;氐酵崴怪?,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zhàn)中被俘,在監(jiān)獄里口述旅行經(jīng)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fā)了爭議。
《馬可·波羅游記》(又名《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見聞錄》)記述了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后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jù)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jīng)商,來到元大都(1275年的北京)并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后,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fā)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后橫渡黑海,經(jīng)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里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fā)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zhèn)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伙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并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里,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他的經(jīng)歷激發(fā)了哥倫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有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是基于他的游記。馬可·波羅還影響了歐洲的地圖制作,導致了弗拉·毛羅地圖的出現(xiàn)。
[1]
馬可·波羅主要作品
編輯《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元朝歷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盡管馬可·波羅的游記中存在有一些漏洞和謬誤,以至于有些人藉此草率地認為其口述的《馬可·波羅游記》為純粹的杜撰,照《馬可·波羅游記》根本到不了中國,但是不能否認這個傳奇人物及其作品在史學界、文學界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所產(chǎn)生的積極意義。
《馬可·波羅游記》是歐洲人撰寫的第一部詳盡描繪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游記。16世紀,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學家賴麥錫(Ramusio)說,馬可·波羅在1299年寫完《游記》,“幾個月后,這部書已在意大利境內(nèi)隨處可見”(注:Lach,p.35.)。在1324年馬可·波羅逝世前,《馬可·波羅游記》已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廣為流傳?,F(xiàn)存的《馬可·波羅游記》有119種各種文字的版本。在把中國文化藝術傳播到歐洲這一方面,《馬可·波羅游記》具有重要意義。西方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認為,馬可·波羅的游記“不是一部單純的游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于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于振聾發(fā)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的廣泛復興。
元朝時,中外交往很頻繁,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來華,居住了十幾年?!?a target=_blank href="/item/%E9%A9%AC%E5%8F%AF%C2%B7%E6%B3%A2%E7%BD%97%E8%A1%8C%E7%BA%AA">馬可·波羅行紀》 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旅游紀實,兼及途徑西亞、中亞和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情況。全書以紀實的手法,記述了他在中國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見聞,記載了元初的政事、戰(zhàn)爭、宮廷秘聞、節(jié)日,游獵等等,尤其詳細記述了元大都的經(jīng)濟文化民情風俗,以及西安、開封、南京、鎮(zhèn)江、揚州、蘇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榮景況。它第一次較全面地向歐洲人介紹了發(fā)達的中國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將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國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馬可·波羅東方之行
編輯馬可·波羅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jīng)商,來到元大都(1249年的北京),并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國后,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
1271年,即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fā)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后橫渡黑海,經(jīng)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里到波斯灣的出???a target=_blank href="/item/%E9%9C%8D%E5%B0%94%E6%9C%A8%E5%85%B9">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fā)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zhèn)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伙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并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里,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來到霍爾木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只,只好改走陸路。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于來到了中國新疆。一到這里,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chǎn)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
馬可·波羅他們繼續(xù)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jīng)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后穿過河西走廊,終于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jīng)過了四個寒暑了!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并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并攜他們同返大都,后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
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他先后到過新疆、甘肅、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四川、云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shù)氐娘L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匯報。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他盛贊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fā)達的工商業(yè)、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nèi)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護送一位名叫闊闊真的蒙古公主從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轉(zhuǎn)路回國。元史專家、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則認為,在元朝供職的17年間,馬可·波羅常被忽必烈派到帝國各地執(zhí)行機密任務。
1295年末,他們?nèi)私K于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東方帶回的無數(shù)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zhàn)爭,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于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歷史貢獻
編輯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游記,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被認為是神話,被當作“天方夜譚”。但《馬可·波羅游記》卻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以及“天圓地方”說;同時《馬可·波羅游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y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意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伽馬、鄂本篤,英國的卡勃特、安東尼·詹金森和約翰遜、馬丁·羅比歇等眾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讀了《馬可·波羅游記》以后,紛紛東來,尋訪中國,打破了中世紀西方神權(quán)統(tǒng)治的禁錮,大大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說,馬可·波羅和他的《馬可·波羅游記》給歐洲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同時,在《馬可·波羅游記》以前,更準確地說是在13世紀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過中亞這座橋梁間接地聯(lián)系著。在這種中西交往中,中國一直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中國以外的地方,特別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盡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滿了荒誕和神話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國人已開始去了解和認識西方,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之后,一條從中國經(jīng)中亞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出現(xiàn)了,中國對西方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jīng)濟、文化等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一大批西方的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紀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貿(mào)易為主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在13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間接接觸上,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非常膚淺。因而歐洲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恶R可·波羅游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夸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這又有意或者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直接交往。從此,中西方之間直接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的新時代開始了。馬可·波羅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馬可·波羅游記》直接或間接地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lián)系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事實已經(jīng)證實,《馬可·波羅游記》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積極的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馬可·波羅游記》打開了歐洲的地理和心靈視野,掀起了一股東方熱、中國流,激發(fā)了歐洲人此后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jié)。許多人開始涌向東方,學習東方,以致歐洲經(jīng)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許多中世紀很有價值的地圖,是參考游記制作的。許多偉大的航海家,揚帆遠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馬可·波羅的鼓舞和啟發(fā)。事實上,美洲大陸的發(fā)現(xiàn)純屬意外,因為游記的忠實讀者哥倫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國。當時歐洲人相信,中國東面是一片廣闊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歐洲老家了。馬可·波羅東方之旅已經(jīng)過去70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震撼著人們心靈,激勵著人們不斷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進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在由他所開辟的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上,并使之不斷延伸拓展,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平坦,超越時間、空間的局限,走向一個和諧的世界。馬可·波羅是屬于全世界、全人類的。至于他是出生在科爾丘拉,還是別的什么地方,似乎并不太重要。
與眼鏡的故事
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古老文化、醫(yī)療、技藝的遺產(chǎn)。它的發(fā)展變遷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意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中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里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xiāng)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馬可·波羅相關爭議
編輯是否來過中國
馬可·波羅與他的故事《馬可·波羅游記》,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國內(nèi)外“肯定論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人們對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游記》的善意解釋。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某些內(nèi)容若非親身經(jīng)歷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樣詳細具體的。

馬可·波羅各種畫像與塑像(11張)
盡管如此,《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某些內(nèi)容使學者們很驚奇。比如,《馬可·波羅游記》關于杭州的記載說,杭州當時稱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yè)興隆,有12種行業(yè),每種行業(yè)有12000戶。城中有一個大湖(即西湖),周圍達30 英里,風景優(yōu)美。這些記載在《乾道臨安志》和《夢梁錄》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證。其它的如蘇州的橋很多,杭州的人多?!恶R可·波羅游記》的記載都相當?shù)卦敿殹⒕唧w。這些材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從道聽途說中得到的,
國際上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形成了兩種相互對立的學派,即肯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肯定論者”和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懷疑論者”。兩方激烈爭辯。其實這種爭辯意義不大。提起哥倫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發(fā)現(xiàn)了美洲。不過,這只是我們后人的想法,就哥倫布本人來說,他至死都認為他發(fā)現(xiàn)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堅持稱他航海中于美洲附近所見到的第一片陸地為“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是個騙子,馬可·波羅也不是有意要撒謊,他可能像克魯納斯所認為的那樣,只到過中亞的某些國家,而他則把這些國家當成了中國。不過,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相信他到過中國。
解決馬可·波羅問題的出路在哪里呢?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只躺在《馬可·波羅游記》上去研究所謂的“馬可·波羅學”。國內(nèi)外學者們都承認,《馬可·波羅游記》在開拓東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我們又何必去計較馬可·波羅是誰呢?其實,“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不一定是指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指當時的一批東西方交通的開拓者。“馬可·波羅”就是他們的代名詞,《馬可·波羅游記》就是他們當時歷險經(jīng)歷的總結(jié)。
據(jù)2011年8月11日出版的《環(huán)球時報》報道,英國媒體10日引述意大利一組考古學家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稱,大探險家馬可·波羅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到過中國,《馬可·波羅游記》是道聽途說的匯集。英國《每日郵報》9日稱,如果這一理論被證明正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探險家之一的馬可·波羅就是一個“騙子”。
據(jù)英國《每日電訊報》9日報道,考古學家們認為,馬可·波羅更有可能是從波斯商人處獲悉了有關中國、日本和蒙古帝國的“二手故事”。然后,他將這些故事同其他零碎的信息匯集在一起,這就是暢銷書《馬可·波羅游記》的來源。考古學家指出,《馬可·波羅游記》在描述忽必烈1274年和1281年兩次遠征日本部分存在矛盾和不準確性。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的丹尼爾·彼得雷拉說:“馬可·波羅混淆了兩次遠征的細節(jié),在對第一次遠征的記述中,他描述元軍艦隊離開朝鮮、抵達日本海岸前遭到臺風打擊。但那發(fā)生在1281年,如果他真的是一名所謂的見證者,他會混淆時間跨度長達7年的兩場戰(zhàn)役嗎?”此外,在書中的不少部分,馬可·波羅用波斯文標注中國和蒙古地名。彼得雷拉對一家意大利歷史雜志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馬可·波羅游記》的質(zhì)疑也變得越來越多。其他考古學家也表示,馬可·波羅宣稱曾在忽必烈的宮廷中擔任使者,但他的名字并沒有出現(xiàn)在任何現(xiàn)存的蒙古或中國古書記載中。
此前,也有英國學者質(zhì)疑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1995年,英國歷史學家弗朗西斯·伍德著書稱,馬可·波羅事實上沒有到過黑海以外地區(qū),當時在中國很常見的一些東西,如四大發(fā)明、筷子、裹腳布和長城等,馬可·波羅都沒有提到過。伍德還表示,威尼斯的檔案中也根本沒有提到波羅家族同中國有直接接觸。她說:“在《馬可·波羅游記》整個原稿中,只有18個句子用第一人稱書寫。與其說這是一個人的記述,更像是中世紀歐洲人的遠東知識資料庫。”
馬可·波羅是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據(jù)稱17歲時開始游歷世界,在中國生活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云南和東南地區(qū)。他的《馬可·波羅游記》描述了當時富饒中國的景象,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2]
2013年4月18日,一尊以馬可·波羅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銅雕藝術作品在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揭幕。據(jù)當?shù)匚幕块T介紹,馬可·波羅曾經(jīng)在揚州為官三年,作為文化商人和交流使者,馬可·波羅在當?shù)氐男麄?、文化等方面做過不少貢獻。在江蘇省揚州市建有馬可·波羅紀念館。
是否偽作
早在馬可·波羅活著的時候,由于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異事,《馬可·波羅游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關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臨終前勸他把書中背離事實的敘述刪掉。之后,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馬可·波羅游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目為荒誕不經(jīng)的神話了。但還有人對《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發(fā)生懷疑。
直到19世紀初,學術界開始有人站在學者的角度批判此書,并質(zhì)疑馬可·波羅。德國學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到過中國的論證,認為所謂他在元朝17年的歷史完全是荒誕的捏造,為游記而編排拙劣的教會傳奇故事,是為了傳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發(fā)感化蒙古人的熱情以便到中國通商而創(chuàng)作的。并且說,波羅一家最遠不過到達大布哈里亞 (Bucharia) 境內(nèi),關于蒙古帝國的情況是從曾到過該地的商人們口中聽來的;關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亞的敘述則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國漢史學家福赫伯則列舉了許多疑點,如揚州做官、襄陽獻炮等疑點加以印證。1979年,美國學者J.W.Haeger(海格爾)翻檢《馬可·波羅游記》全文,撰成《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從內(nèi)證中看到問題》一文提出質(zhì)疑。1982年,英國《泰晤士報》發(fā)表了英國學者C.Clunas(克雷格·克魯納斯)《探險家的足跡》的一文,提出四條疑問對波羅到過中國一說提出質(zhì)疑。與此同時,中國國內(nèi)學者也有不少人質(zhì)疑馬可·波羅。不過都是寫些短文或在其他論文中附帶提及。1995年,英國學者Frances Wood(吳芳思)博士經(jīng)過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問寫成了一本書《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從而成為“ 懷疑論者”的代表。
國內(nèi)“肯定論者”以楊志玖先生為代表。他從40年代起就不斷地同國內(nèi)外的“懷疑論者”進行論戰(zhàn)。國外許多學者也認為或承認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以及《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國的傅海波、英國的亨利·玉爾和法國的伯希和。在19世紀的90年代,英國的馬可·波羅研究專家亨利·玉爾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導言》中一一列舉了《馬可·波羅游記》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誤。他認為《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中國的記載有多處缺陷,如根本沒有記載任何關于長城、茶葉、婦女纏足、用鷺鷥捕魚、人工孵卵、印刷書籍、中國漢字及其它奇技巧術和怪異風俗等等,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如中國的地名多用韃靼語或波斯語、記載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孫世系關系失誤、攻陷襄陽城等等。但是他沒有懷疑過馬可·波羅到過中國這一事實。德國的馬可·波羅研究專家傅海波曾經(jīng)說過,“不管怎樣,在沒有舉出確鑿證據(jù)證明馬可·波羅的書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關中國的幾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許是波斯的資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詞匯)
以前,我們只好作善意解釋,假定(姑且認為)他還是到過中國?!狈▏臇|方學家伯希和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為《馬可·波羅游記》作了大量的注釋,但對馬可·波羅書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諒解的,基本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質(zhì)疑與辯駁
面對質(zhì)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國史學家們的態(tài)度耐人尋味。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愿”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對上述質(zhì)疑“奮起”進行說明和批駁的,也僅有楊志玖教授等寥寥數(shù)人。雙方利用報紙、電視、著作、學術研討會等各種手法進行了上百年激烈爭辯。雙方質(zhì)疑與辯駁集中為四點。其他質(zhì)疑和辯駁都是在四點基礎上的擴展??偨Y(jié)如下:
A、 自稱深受大汗信任,還擔任過官職。但沒有任何東方史籍有一條關于馬可·波羅的記載。
懷疑論者: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無數(shù)學者查閱數(shù)十年,沒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證的關于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料。
肯定論者:為反駁史書中沒有關于馬可·波羅記載的疑問,楊教授皓首窮經(jīng),終于在永樂大典殘片《站赤》中找到一條記載“兀魯?shù)?、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馬二八往阿魯渾大王位下”與《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一致,從而可以證明他是到過中國的。但是這是所有史書皓首窮經(jīng)找到的僅有的一條孤證。并且《馬可·波羅游記》說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識海路,讓他帶領這個使團,把蒙古的公主護送去波斯完婚,而這條孤證中并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
懷疑論者:“然而用明朝的史書證實元朝的人物明顯讓人難以信服,更重要的是:這條記載中和其他史書一樣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只能說明此事與他的敘述一致,不過是他講述盡人皆知的故事(如遠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罷了,而不能證明馬可-波羅與此事有任何聯(lián)系,更不能作為他到過中國的直接證據(jù)。”(注:北京青年報2004-08-13)
肯定論者:楊志玖先生幾乎在他的所有批駁性論文中都提到這條“確鑿證據(jù)”,用它來作為批駁“懷疑論者”的致命武器。這段公文雖然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馬可·波羅,但至少能夠說明《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關于他們隨從波斯使臣離華回國的內(nèi)容有著一致的地方。學者們根據(jù)這條材料后來還推斷出馬可·波羅他們由中國泉州從海道回國的具體時間在1291年初。對于這一條材料,學術界一致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漢文文獻中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有關馬可·波羅的間接記錄。這也是國內(nèi)外“肯定論”學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這條材料來抵擋一下“懷疑論”學者的窮追猛打了。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沒有任何一本元朝史書找不到哪怕一條可供考證的記錄。包括他自稱揚州做官三年,揚州地方志里同樣無從考稽。關于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做總管三年的謊言,史書和揚州地方志都沒有記載。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其時也許只是一個管理鹽務的小官,因為他在游記中寫到了產(chǎn)鹽區(qū)長盧、海門和真州,關于鹽務的小官是不會記入史籍的。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色目人作為元朝的貴族階級“二等人”,他也自稱在揚州地方上擔任總管。即使不擔任要職,可揚州地方志中明確記載了元代大小官員,包括外國人的詳盡名單,仍然沒有找到他的記錄。
肯定論者:后人將馬可-波羅的原話“奉大汗命‘居住’揚州三年”誤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揚州三年”造成了誤會。
懷疑論者:僅僅“居住”揚州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揚州三年做什么?而他三年對繁華揚州的印象僅僅是除了出產(chǎn)馬飾外“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論者:作為一個商人,他對馬飾有特別興趣,至于其他,是屬于記載疏忽。
懷疑論者: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后游記都有記載。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長城,是因為元長城已經(jīng)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況且元長城土木結(jié)構(gòu)并非明長城磚石結(jié)構(gòu)那樣引人注目,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
懷疑論者:金人修建的金長城(也叫金界壕)受戰(zhàn)亂損壞并不嚴重。如果馬可-波羅真的游遍中國,必然要數(shù)次經(jīng)過長城,不可能視而不見。而同時代的元名臣張德輝曾記載“北上漠北途中,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絕”;王惲寫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茶葉是因為蒙古人不喜飲茶,因此馬可-波羅對此也無印象。
懷疑論者:忽必烈于1268年開始榷買蜀茶,1275年逐漸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設立常湖等處茶園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內(nèi)府”;而8~9世紀西域商人蘇來曼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則明確提到了茶。
肯定論者:關于漢字書法和印刷術,馬可-波羅不認識漢字,故對中國漢字書法和印刷術不會做記載。
懷疑論者:然而當他寫書的時候,尤其是歐洲處于手抄書本的年代,必然會聯(lián)想到中國神秘的漢字書法和先進的印刷術,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國傳教士魯不魯乞乞《東游記》卻記載了中國的書法和印刷術。
肯定論者:對于筷子、纏足、鸕鶿等等,17年來,馬可-波羅只用刀叉,沒見過筷子;17年來,他從沒見過任何一個纏足的婦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漁民等等。
懷疑論者:其他外國人如14世紀英國旅行家曼德維爾在《爵士游記》中、1862年退役的英國裕爾上校在《中國和通向中國之路》里,對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游記》也許有過記載,但它成書后經(jīng)過無數(shù)人傳抄,也許是傳抄中的失誤,或者原稿散失。
C、襄陽獻炮是明顯有違史實的捏造。除此之外,還捏造了一系列史實。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蒙軍久攻襄陽不下,于是他獻出了威力巨大的拋石機,迫使襄陽守將出降。事實是1273年蒙軍攻襄陽時,他還在來中國的路上,而獻拋石機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瑪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傳》:“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鞖v三年以疾卒?!卑准埡谧?,寫得十分清楚。
肯定論者:亦思馬因會不會就是馬可·波羅
懷疑論者:《元史》上說得很清楚,亦思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馬因的兒子布伯這個名字聽起來倒是與“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與馬可·波羅畫等號,因為他卒于天歷三年。“天歷”是元文宗圖貼睦耳的年號,天歷三年是公元1330年,馬可·波羅則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說明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的一點證據(jù)是:馬可·波羅死在了歐洲,而布伯卻卒于中國。
肯定論者:這是后人傳抄《游記》時隨意添加的。因為馬可-波羅的手稿已經(jīng)流失了。
懷疑論者:書中道聽途說的痕跡比比皆是,李松壽之亂的時間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說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將傳說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約翰嫁接成為忽必烈外孫闊里吉思的祖父,而記載的脫脫被那海打敗的事居然發(fā)生在他回國之后,
肯定論者:書中所有的猜測、臆斷和錯誤都是在傳抄中后人的過失。
懷疑論者:《游記》中記載了鎮(zhèn)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躲躲閃閃”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證明。
肯定論者:他們其實是摩尼教徒,因為該教被認為是邪教,不敢公開活動,這一記載翔實生動,沒到過中國是不可能掌握這樣的第一手資料的。這正說明了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懷疑論者:但是中國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還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對各種宗教采取優(yōu)容的態(tài)度,對各教一視同仁。對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辯論的方式分優(yōu)劣,更不采取滅教這樣極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說:“世上常奉預言人,我都致敬禮?!币虼思词故悄δ峤掏皆谝粋€寬松的宗教氛圍中,根本用不著“戰(zhàn)戰(zhàn)兢兢、躲躲閃閃”。
D、《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馬可只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懂蒙古語和漢語,在意大利用法文寫成此書,書中很多名稱卻偏偏采用波斯語,我們注意到,當時來往的商人們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證明游記內(nèi)容是聽來的。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貴族。他本人也是屬于色目貴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國的很多名稱的漢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語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點
1.書中幾乎很少提到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也從未提到過他們的生意,沒有提到過在中國符合他們身份的任何經(jīng)商活動,恰恰說明他們沒有到過中國,所以經(jīng)商也無從談起。
2.馬可-波羅回國時沒有攜帶任何中國特有的東西,威尼斯珍寶館收藏的馬可-波羅罐,其實是十四世紀的德化白瓷,與他毫無關系,而他帶回的一些寶石倒是波斯的特產(chǎn)。
3.書中的敘述描寫充滿了夸張失實的情節(jié)、信口妄說的逸事,其中許多地方即使今天看來也是非??鋸埗钊顺泽@的。動輒使用“百萬”這個詞,以至于人們送他“百萬先生”的外號加以揶揄和諷刺。
4.1999年美國組成一個科學考察隊,重走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道路,不過是用現(xiàn)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樣十分艱辛。考察結(jié)束后,10位考察隊員和22位提供后援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可-波羅通過這條路來中國“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全程網(wǎng)上直播,一萬名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的網(wǎng)民看過直播后舉行投票,65%認為他根本沒有到過中國。
德國漢學家最新研究說明:馬可·波羅的確來過中國
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家福格爾的最新研究說明,歷史學上頗有爭議的馬可·波羅的確來過中國。
自十八世紀中以來,學界與民間對馬可·波羅是否真正到過中國一直存有爭議。懷疑者認為這位歐洲中世紀(中國元朝時期)的威尼斯人很可能只到過黑海岸的拜占庭(今土耳其)或波斯(今伊朗),在那里見到了一些經(jīng)絲綢之路去過中國的商人、閱讀了一些現(xiàn)已失傳的有關中國的記載,在此基礎上杜撰了一本傳記,描述自己在中國的虛構(gòu)經(jīng)歷。然而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教授福格爾(Hans Ulrich Vogel)最新出版的《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貨幣、食鹽、稅收方面的新證據(jù)》一書,通過對中文、日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大量文獻的研究,有力地說明:不但懷疑者的一切疑問都可以解釋,而且馬可·波羅傳記中很多對中國的描述是獨一無二并且十分準確的,足以證明其真實性。
該書首先列舉并評述了相信與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雙方至今為止提出過的論點與論據(jù)。例如懷疑者質(zhì)問“馬可·波羅為何從未提及過中國長城?”——事實上中西方歷史學界早有共識,認為元朝以前的古長城那時已經(jīng)完全殘破而不再受人關注,而現(xiàn)今舉世聞名的明長城自然尚未出現(xiàn)。另一個常見的質(zhì)疑是“為何在現(xiàn)存的中國文獻中找不到任何對馬可·波羅的記載?”——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古代文獻性質(zhì)與密度的嚴重誤判,因為即使是同一時期羅馬教皇本篤十二世派往中國的特使團,也從未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文獻中。
該書隨后詳細闡述了一個至今被學界忽略了的課題,即馬可·波羅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chǎn)與稅收體制的大量詳細描述。傅漢思發(fā)現(xiàn)在當時的歐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獻中根本找不到像馬可·波羅一樣準確而詳盡的描述,說明這些獨家描述確實來自于他本人的經(jīng)歷
[2]
。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馬可波羅 .搜狗百科[引用日期2016-07-19]
- 2. 德國漢學家最新研究說明:馬可-波羅的確來過中國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