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省交投集團與宜昌市政府正式簽訂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未來10年內,雙方將攜手打造包括“四港、三鐵、兩公、一管”在內的長江三峽翻壩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建成長江港口泊位95個、鐵路258公里、高速公路345公里、城鎮土地綜合開發85平方公里、管道65公里,預計總投資將達到1500億元。
隨著長江航運的爆發式增長,三峽船閘多年處于飽和運行狀態,船只停航待閘成為常態,是長江全流域的第一堵點。
按協議,雙方將建設長江左右兩岸、壩上壩下轉運港口、鐵路及高速公路,構筑完善的鐵水公管多式聯運轉運體系,統籌解決三峽大壩、葛洲壩通航瓶頸問題。具體項目包括茅坪、太平溪、白洋和紅花套四塊港區;江北翻壩、江南翻壩、遠安至當陽三條鐵路;江北翻壩、宜昌至來鳳兩條高速公路;茅坪至紅花套成品油管道。
在此基礎上,推進沿江“港產城”一體化建設,以白洋港區、云池港區、姚家港港區、七星臺港區為核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促進宜昌保稅園區建設,推進物流園區、產業園區發展,通過項目投資拉動產業發展,高起點建設宜居生態新城、旅游集散新鎮。
力破通道瓶頸
隨著長江航運的迅速發展,三峽船閘通航能力已不堪重負。
三峽通航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三峽船閘每天過閘船舶需求量為130到170艘,運輸繁忙季節超過180艘,正常情況下每天能安排140艘左右船舶過閘,船舶的平均待閘時間約為33個小時。“以前半個月能在武漢和重慶之間跑個來回,現在動輒要花上個把月。”24日,在秭歸茅坪港,章師傅對記者說,正常情況下,審批需一天時間。即便順利通過審批,過閘船舶還需按照指揮調度,統一過閘。從進閘到出閘,需要8到10小時。“最多的一次,等了一個星期。”章師傅說。
據悉,2011年,三峽船閘雙向通過量超億噸,提前19年達到設計年通過能力。
2010年12月30日,由宜都紅花套至秭歸曲溪的翻壩高速正式通車,三峽船閘“卡脖子”的問題似乎應該迎刃而解。“我們走不起啊!”做物流運輸生意的王先生有近10年的跑船經歷。他介紹,從重慶到上海,直接走船閘,一個集裝箱的成本約為2500元。如果進行翻壩的話,算上吊裝費用、人工費用、高速公路通行費等在內,一個集裝箱的成本要突破6000元。“腸梗阻”有望破解了!
未來10年,1500億元真金白銀,將砸向這里。
據省交投集團投資發展部部長何憲禮介紹,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省級專項補助資金、通過設立股權投資開發基金引導的社會資本以及地方債、銀行貸款、信托等。
項目建成后,翻壩轉運體系將實現鐵路、水路、公路、管道等多式聯運,有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節約時間。“秭歸港,可以發展旅游業;白洋港,可以把保稅物流園作為核心工作等。”展望未來,省交投集團董事長張嗣義表示,以港區為抓手,以產業為基礎,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目標,該集團將推動實現“港產城”一體化建設。
來源:湖北日報